中醫(yī)古籍
  • 吊巖風(fēng)

    《全國中草藥匯編》:吊巖風(fēng)拼音注音Diào Yán Fēnɡ別名

    紅葡萄藤、爬山虎、上木蛇、上木三叉虎、三叉虎、上竹龍、上樹蜈蚣[廣西]

    來源

    葡萄科爬山虎屬植物異葉爬山虎Parthenocissus heterophyllus (Blume)Merr.,以根、莖入藥。秋季采,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

    酸、澀,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活絡(luò),活血止痛。用于風(fēng)濕筋骨痛,赤白帶下,產(chǎn)后腹痛;外用治骨折,跌打腫痛,瘡癤。

    用法用量

    3~5錢;外用煎水洗患處,或搗爛拌酒糟,烘熱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華本草》:吊巖風(fēng)拼音注音Diào Yán Fēnɡ別名

    三皮風(fēng)、三角風(fēng)、異葉地錦、小葉紅藤、青藤、猴仙丹、薁欲、捆仙藤、小風(fēng)藤、三爪虎、紅葡萄藤,上木蛇、上木三叉虎、三叉虎、上竹龍、上樹蜈蚣、單吊根、爬山虎、巴山虎、大葉爬山虎、節(jié)葉藤、上樹蛇、白花藤仔。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葡萄科植物異葉爬山虎的根、莖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rthenocissus heterophylla(B1.)Merr.[Ampelopsis heterophylla B1.]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取全株,洗凈,摘除葉片,根、莖分別切段或切片,鮮用或曬干。葉可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900-1200m的山坡灌叢或巖石上,亦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異葉爬山虎 木質(zhì)藤本。枝無毛;卷須纖細,短而分枝,頂端有吸盤。葉異型,營養(yǎng)枝上的常為單葉,心形,較小,長2-4cm,邊緣有稀疏小鋸齒,小葉柄長約1cm;花枝上的葉為具長柄的三出復(fù)葉;葉柄長5-11cm,稀達24cm;中間小葉長卵形至長卵狀披針形,長5-9cm,寬2-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側(cè)生小葉斜卵形,厚紙質(zhì),邊緣有不明顯的小齒,或近于全緣,下面淡綠或帶蒼白色,兩面均無毛。花兩性,聚傘花序常生于短枝頂端葉腋,多分枝,較葉柄短;花萼杯狀,全緣;花瓣5,有時為4,淡綠色;雄蕊與花瓣同數(shù)且對生;花盤不明顯:子房2室,花柱粗短,圓錐狀。漿果球形,直徑約6mm,成熟時紫黑色,被白粉?;ㄆ?-7月,果期8-9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涼爽的氣候,多攀援他物生長,耐旱,忌積水。宜在疏松而含腐殖豐富的砂質(zhì)壤土栽培,粘土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shù) 以扦插繁殖為主。春、夏季扦插,以春季較好。選擇健壯的枝條,長12-15cm,剪去葉片,按行株距5cm×5cm,斜插于苗床上,入土深度為插條的1/2,稍壓緊后,澆水,保持濕潤。插后20-30天可以定植。按行株距100cm×100cm開穴,選陰雨天種植,每穴種植2-3株。此外,還可以用種子繁殖。

    田間管理 當(dāng)藤蔓長35-40cm時,搭棚架引藤蔓攀援,每年中耕除草3-4次,每次中耕除草后結(jié)合追肥。在生長前期,為促進藤蔓生長,肥料以氮肥為主;之后,每年春秋季各施堆肥或廄肥1次。

    性味

    微辛;澀;溫;無毒

    注意

    孕婦禁服。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除濕;散瘀止痛;解毒消腫。主風(fēng)濕痹痛;胃脘痛;偏頭痛;產(chǎn)后瘀滯腹痛;跌打損傷;癰瘡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Lǎn Gēn出處《嶺南采藥錄》來源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根。功能主治清咽,解毒,利關(guān)節(jié)。治咽喉腫痛,腳氣,筋骨疼痛。①《嶺南采藥錄》:“治腳氣,白濁?!阿凇度荼静荨罚骸爸侮P(guān)節(jié)風(fēng)濕?!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含......
  • 拼音注音Bái Lánɡ Pí別名色告白、榔皮樹。來源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絨毛蘋婆的樹膠。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rculia villosa Roxb.[Sterculia lantsangensis Hu]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檀拼音注音Bái Tán別名野蕎面根、大攆藥、地胡椒、烏子樹來源山礬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華北、華東、臺灣、云南。性味苦、澀,微寒。功能主......
  • 拼音注音Bái Tán Gēn別名砒霜子、蛤蟆涎(《浙江中藥資源名錄》)。出處《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來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分布于華北、華中及華南各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或喬木。嫩枝和葉背通常疏生白色毛。葉紙質(zhì),卵狀橢圓形......
  • 別名野薔薇來源薔薇科白殘花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以花、根入藥。生境分布華東。性味苦、澀,寒。功能主治花:清暑熱,化濕濁,順氣和胃。主治暑熱胸悶,口渴,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