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萬病回春》 驚悸

    作者: 龔廷賢

    脈∶驚悸怔忡,寸動而弱;寸緊胃浮,悸病乃作;飲食痰火,伏動滑搏;浮微弦濡,憂驚過怯;健忘神虧,心虛浮薄。

    驚悸者,忽然驚惕而不安也。驚悸屬血虛火動者,宜養(yǎng)心以清火也。

    養(yǎng)血安神湯

    當歸身(五分,酒洗) 川芎(五分) 白芍(炒,五分) 生地黃(酒洗,一錢) 陳皮(五分) 白術(shù)(七分) 茯神(一錢) 酸棗仁(七分,炒) 柏子仁(五分,炒) 黃連(五分,酒炒) 甘草(炙,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安神鎮(zhèn)驚丸治血虛心神不安、驚悸怔忡不寐等癥。

    當歸(酒洗,一兩) 白芍(煨,一兩) 川芎(七錢) 生地(酒洗,兩半) 白茯苓(去皮木,七錢)貝母(去心,二兩) 遠志(去心,七錢) 酸棗仁(炒,五錢) 麥門冬(去心,二兩) 黃連(姜汁炒,五錢) 陳皮(去白,一兩) 甘草(二錢) 朱砂(一兩,研末飛過)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送下。

    驚悸屬痰火而兼氣虛者,宜清痰火以補虛也。

    溫膽湯治痰火而驚惕不眠。

    人參 白術(shù)(去蘆) 茯神(去皮木) 當歸(酒洗) 生地黃(酒洗) 酸棗仁(炒) 麥門冬半夏(姜汁炒) 枳實(麩炒) 黃連(酒炒) 竹茹 山梔(炒,各等分) 甘草(三分) 辰砂(五分臨服研末調(diào)入)

    上銼一劑。姜一片,棗一枚,烏梅一個,竹瀝調(diào)辰砂末服。

    金箔鎮(zhèn)心丸治一切驚悸。

    朱砂 琥珀 天竺黃(各五錢) 膽星(一兩) 牛黃 雄黃 珍珠(各二錢) 麝香心經(jīng)有熱,加炒黃連、當歸、生地黃各二兩,炙甘草五錢,人參一兩,去雄黃、膽星、麝香。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皂角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用薄荷湯送下。

    驚悸屬心虛、氣虛而有痰者,宜安神補虛以化痰也。

    益氣安神湯治七情六淫相感而心虛,夜多夢寐,睡臥不寧,恍惚驚怖痰 。

    當歸(一錢二分) 茯神(去皮木,二錢一分) 黃連(八分)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炒) 遠志(去心) 人參 黃 (蜜炙) 膽星 淡竹葉(各一錢) 小草(六分) 生地黃(一錢)

    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服。

    琥珀定志丸專補心生血,定魄安魂,扶肝壯膽,管轄神魂,驚戰(zhàn)虛弱,氣乏疾并治。

    南星半斤(先將地作一坑,用炭火十八斤在坑內(nèi)燒紅,去炭凈,好酒十余斤傾入在坑內(nèi),大瓦盆蓋覆周遭,以炭火擁定,勿令泄氣,次日取出,為末) 真琥珀(一兩,皂角水洗去油)大辰砂(二兩,公豬心割開入內(nèi),用線縛住,懸胎煮酒二碗) 人乳(用姜汁制) 楝參(三兩白茯苓(三兩,去皮) 白茯神(去皮木,三兩) 石菖蒲(二兩,豬膽汁炒) 遠志(水泡去心,二兩,豬膽汁煮過曬干,用姜汁制)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夜臥時鹽湯送下五、七十丸。

    曬干人乳法用人乳數(shù)碗,入瓦盆內(nèi),莫攪動,四圍曬干刮一處,干則再刮,乳干以姜汁拌曬用。

    辰砂寧志丸治勞神過度致傷心血,驚悸怔忡、夢寐不寧,若有人來捕捉,漸成心疾,甚至癲狂者。

    辰砂(二兩,用無灰酒三升,煮酒將盡,留二盞用之) 遠志(去心) 石菖蒲(去毛) 酸棗仁(炒) 乳香(炙) 當歸身(酒洗,各七錢) 人參(五分) 白茯神(去皮木,七錢) 白茯苓(去皮),七錢)

    共搗細末,用豬心一個研如泥,入前藥末,并煮辰砂,酒攪勻,丸如綠豆大。每服六、七十丸,臨臥以棗湯送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 作者:
    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