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一、本集諸歌,悉按沈約詩韻。其中平仄不能盡頁者,以限于湯名、藥名,不可改易也。二、古歌四句,僅載一方,尚欠詳順。本集歌不限方,方不限句;藥味藥引,俱令周明;病證治法,略為兼括?;蛞环蕉B匯多方,方多而歌省,并示古人用藥觸類旁通之妙,間及加減之法,便人取裁。三、《醫(yī)學入門》載歌三百首,東垣歌二百六十八首,皆不分門類。每用一方,搜索殆遍。本集歌止二百首,而方三百有奇,分為二十門。某病某湯,舉目易了。方后稍為訓釋,推明古人制方本義,使用藥者有所根據(jù),服藥者得以參稽,庶覺省便。四、歌后注釋,所以暢歌詞之未備,頗經(jīng)錘煉。讀者倘不鄙夷,亦可誦習也。五、拙著《醫(yī)方集解》,網(wǎng)羅前賢方論,卷帙稍繁,不便攜帶。故特束為歌訣,附于本草之末,使行旅可以輕 ,緩急得以應用也。六、是書篇章雖約,茍熟讀之,可應無窮之變,遠勝前人盈尺之書數(shù)部。有識之士,當不以愚言為狂僭也。
庵汪昂 漫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