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氣血虛損,腰背拘急,手足沉重,百節(jié)酸疼,面 倦怠,行動喘乏,胸膈不快,咳嗽痰涎,夜多異夢,盜汗失精,嗜臥少力,肌 飲食,日漸羸弱,一切勞傷,諸虛百損,并能治之。
干蝎(二錢半) 沉香(不見火) 人參(去蘆) 木香(不見火) 巴戟(去心) 牛 膝(去蘆 宿,炒) 川當(dāng)歸( 鱉甲(醋浸,去裙,炙黃 豆蔻(四個)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蔥白二寸,生姜三片,棗子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