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花母根

    《中藥大辭典》:黃花母根拼音注音Huánɡ Huā Mǔ Gēn別名

    膠粘根(《廣西中藥志》),土黃芪(《福建中草藥》)。

    出處

    《廣西中藥志》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白背黃花稔。全年可采。

    藥理作用

    含大量粘膠,國外曾用作治療肺結(jié)核,但有人認(rèn)為它對結(jié)核病并無特異療效。

    性味

    ①《廣西中藥志》:"味微酸澀,性涼,無毒。"

    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益氣排膿。治感冒,哮喘,瀉痢,黃疸,瘡癰氣虛難潰,或潰后膿毒不清,新肌不生。

    ①《廣西中藥志》:"去濕熱。治濕熱痢疾。"

    ②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排膿生肌。治感冒發(fā)熱,菌痢,腸炎,黃疸,瘧疾,化膿炎癥,癰瘡潰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大劑1~3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fù)方

    ①治哮喘:黃花母根二兩,白糖一兩。煎湯服。(《廣西中藥志》)

    ②治癰腫成膿,但氣虛不易潰破者:鮮黃花稔根一至三兩,或加豬排骨。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崩山疔(氣性壞疽):鮮黃花稔根三兩,水煎服;或加雞肉適量,酒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④治腰腿痛:黃花稔干根一兩,墨魚干二條,酒水各半燉服。(福州軍區(qū)《中草藥手冊》)

    ⑤治陰疽結(jié)毒:黃花稔根、莖二兩,紅糖一兩。開水燉服。(《福州市民間藥草》)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花母根拼音注音Huánɡ Huā Mǔ Gēn別名

    膠粘根、土黃芪。

    英文名Root of Broomjute Sida出處

    出自《廣西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白背黃花稔Sida rhombifolia L.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ida rhombifolia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叢間,曠野和溝谷兩岸。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臺灣、湖北等地。

    原形態(tài)

    白背黃花稔 直立亞灌木,高約1m。分枝多,枝被星狀綿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被星狀柔毛;托葉纖細(xì),刺毛狀,與葉柄近等長;葉菱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45mm,寬6-20mm。先端渾圓至短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具鋸齒,上面疏被星狀柔毛至近無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狀柔毛。花單生于葉腋,花梗長1-2cm,密被星狀柔毛,中部以上有節(jié);萼杯形,長4-5mm,被星狀短綿毛,裂片5,三角形;花黃色,直徑約1cm,花瓣倒卵形,長約8mm,先端圓,基部狹;雄蕊柱無毛,疏被腺狀乳突,長約5mm,花柱分枝8-10。果半球形,直徑6-7mm,分果爿8-10,被星狀柔毛,先端具2短芒?;ㄆ谇?、冬季。

    化學(xué)成分

    根含β-苯乙胺(β-phenethyl amine),N-甲基-β-苯乙胺(N-methyl-β-phenethylamine),S-右旋-N-甲基色氨酸甲酯[S-(+)-N-methyltryptophane methyl ester],鴨嘴花酚堿(vasicinol),鴨嘴花酮堿(vasicinone),鴨嘴花堿(vasicine),膽堿(choline),下箴刺酮堿(hypaphorine),下箴刺酮甲酯(hypaphorinemethyl ester)及甜菜堿(betaine)。

    藥理作用

    含大量粘膠,國外曾用作治療肺結(jié)核,但有人認(rèn)為它對結(jié)核病并無特異療效。

    歸經(jīng)

    肺;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生肌排膿。主濕熱痢疾;泄瀉;黃疸;瘡癰難潰或潰或潰后不易收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0g,鮮品可用60-90g。

    復(fù)方

    ①治哮喘: 黃花母根二兩,白糖一兩。煎湯服。(《廣西中藥志》)②治癰腫成膿,但氣虛不易潰破者: 鮮黃花稔根一至三兩,或加豬排骨。水煎服。 (《福建中草藥》)③治崩山疔(氣性壞疽): 鮮黃花稔根三兩,水煎服;或加雞肉適量,酒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④治腰腿痛: 黃花稔干根一兩,墨魚干二條,酒水各半燉服。(福州軍區(qū)《中草藥手冊》)⑤治陰疽結(jié)毒: 黃花稔根、莖二兩,紅糖一兩。開水燉服。 (《福州市民間藥草》)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藥志》:去濕熱。治濕熱痢疾。

    2.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排膿生肌。治感冒發(fā)熱,菌痢,腸炎,黃疸,瘧疾,化膿炎癥,癰瘡潰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uī Chǎn Cǎo別名牛尾草、六角草、細(xì)穗石松、樹靈芝來源藥材基源:為石杉科植物馬尾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legmariurus phlegmaria(L.)Holub.[Lycopodium phlegmaria......
  • 來源蘿藦科催吐白薇Cynanchum vinceto xicum (L.) Pers.,以根、種子入藥。生境分布臺灣、四川、云南。功能主治根的制劑有催吐作用。種子抽提物對心臟有類似“羊角拗”的強(qiáng)心作用。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來源夾竹桃科催吐蘿芙木Rauvolfia vomitoria Afzel. ex Spreng.,以根、莖皮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有栽培。功能主治根:可提取利血平生物堿,治高血壓;并可提制嘔吐、下瀉藥物。莖皮:可治高熱,消化不良,疥癬。乳......
  • 拼音注音Chōnɡ Tiān Sǎn別名蜈蚣草、泥鰍草。來源藥材基源:為堇菜科植物南山堇菜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iola chaerophylloides(Regel) W.Beck.[V.pinnataL.var.chaeroph......
  • 《全國中草藥匯編》:沖天果別名鬧魚藤、沖天子、毒魚藤來源豆科沖天果Millettia ichthyoctona Drake,以根、葉、果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辛,涼。有大毒。功能主治消腫拔毒,止癢。治禿頂:煎水外洗。瘡癤紅腫,異物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