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屬于第2代三唑類抗真菌藥。它的抗菌譜廣、抗菌活力強、口服吸收好,是臨床治療真菌病的新藥。
藥理作用
伏立康唑可抑制真菌細胞色素P450介導的14α-甾醇的脫甲基作用,從而抑制真菌麥角甾醇的合成,對真菌細胞色素P450酶的選擇性高于各種哺乳動物的細胞色素P450酶系。伏立康唑抑制酵母菌并殺滅某些絲狀有機物,對霉菌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的親和性比對酵母菌的更高,可使麥角甾醇合成完全受阻,導致細胞死亡。它對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有極好的抗菌活性,對病原性酵母菌的抗菌活性高于氟康唑,對足分支霉菌屬、鐮刀菌屬、莢膜組織胞漿菌、皮炎芽生菌和新生隱球菌也有活性。
藥代動力學
伏立康唑口服吸收迅速,血漿達峰時間小于兩小時,消除相半衰期為6小時,相對生物利用度90%。藥物以非線性動力學方式清除,在多劑量用藥后,其平均和最大蓄積濃度為3倍和5倍,并在6天后達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負荷劑量用藥達穩(wěn)態(tài)血濃度的時間可減少為3天,分布容積為2L/kg,血漿蛋白結合率為58%。動物和人腦脊液中藥物濃度約為血漿濃度的一半,腦組織中濃度比腦脊液中高,僅有不到5%的藥物以原型從尿液中排出。藥物通過肝CYP450酶系代謝,代謝物無抗菌活性,代謝產(chǎn)物經(jīng)尿液排泄。
臨床應用及療效評價
伏立康唑主要用于治療侵襲性曲霉病、對氟康唑耐藥的嚴重侵襲性念珠菌病以及由足放線菌屬和鐮刀菌屬引起的嚴重真菌感染。對于深部真菌感染,伏立康唑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優(yōu)于兩性霉素B。臨床上,伏立康唑主要用于進行性、有致命危險的免疫損害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對感染性侵襲性曲霉病患者應用伏立康唑后的治療反應、耐受性均優(yōu)于兩性霉素B,藥源性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較少。資料顯示,對于晚期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有免疫功能損害的感染者,應用伏立康唑能有效控制口、咽及食管白色念珠菌病和侵襲性曲霉病,而感染曲霉菌的有免疫損害的患者應用常規(guī)兩性霉素B治療往往無效。
藥物相互作用
伏立康唑通過肝臟代謝,存在與細胞色素P450介導的藥物相互作用。因此,不能與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普瑞博思、匹莫齊特、奎尼丁、利福平、卡馬西平、麥角胺、二氫麥角胺、苯巴比妥、西羅莫司等藥物合用,在仔細權衡利弊下才可與利福噴汀合用,與環(huán)孢素、他克莫司、潑尼松、苯妥英、奧美拉唑、華法令和喹諾酮類藥物也有相互作用。
不良反應
部分患者在用藥后30分鐘內發(fā)生可逆性、與劑量有關的視覺障礙,包括亮度增加、模糊、色彩感改變和畏光,但僅限于30分鐘內。少數(shù)患者用藥28天后可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異常并可持續(xù)整個用藥期間。其它不良反應有發(fā)燒、頭痛、腹痛、惡心、嘔吐、腹瀉、外周水腫、皮疹、敗血癥、呼吸障礙和轉氨酶升高,偶可發(fā)生幻覺、暴發(fā)性肝衰竭、光敏反應、史-約綜合征(Stevens-Johnson綜合征)及表現(xiàn)為發(fā)燒和低血壓的類過敏性反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屬于第2代三唑類抗真菌藥。它的抗菌譜廣、抗菌活力強、口服吸收好,是臨床治療真菌病的新藥。
藥理作用
伏立康唑可抑制真菌細胞色素P450介導的14α-甾醇的脫甲基作用,從而抑制真菌麥角甾醇的合成,對真菌細胞色素P450酶的選擇性高于各種哺乳動物的細胞色素P450酶系。伏立康唑抑制酵母菌并殺滅某些絲狀有機物,對霉菌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的親和性比對酵母菌的更高,可使麥角甾醇合成完全受阻,導致細胞死亡。它對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有極好的抗菌活性,對病原性酵母菌的抗菌活性高于氟康唑,對足分支霉菌屬、鐮刀菌屬、莢膜組織胞漿菌、皮炎芽生菌和新生隱球菌也有活性。
藥代動力學
伏立康唑口服吸收迅速,血漿達峰時間小于兩小時,消除相半衰期為6小時,相對生物利用度90%。藥物以非線性動力學方式清除,在多劑量用藥后,其平均和最大蓄積濃度為3倍和5倍,并在6天后達穩(wěn)態(tài)血藥濃度,負荷劑量用藥達穩(wěn)態(tài)血濃度的時間可減少為3天,分布容積為2L/kg,血漿蛋白結合率為58%。動物和人腦脊液中藥物濃度約為血漿濃度的一半,腦組織中濃度比腦脊液中高,僅有不到5%的藥物以原型從尿液中排出。藥物通過肝CYP450酶系代謝,代謝物無抗菌活性,代謝產(chǎn)物經(jīng)尿液排泄。
臨床應用及療效評價
伏立康唑主要用于治療侵襲性曲霉病、對氟康唑耐藥的嚴重侵襲性念珠菌病以及由足放線菌屬和鐮刀菌屬引起的嚴重真菌感染。對于深部真菌感染,伏立康唑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優(yōu)于兩性霉素B。臨床上,伏立康唑主要用于進行性、有致命危險的免疫損害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對感染性侵襲性曲霉病患者應用伏立康唑后的治療反應、耐受性均優(yōu)于兩性霉素B,藥源性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較少。資料顯示,對于晚期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有免疫功能損害的感染者,應用伏立康唑能有效控制口、咽及食管白色念珠菌病和侵襲性曲霉病,而感染曲霉菌的有免疫損害的患者應用常規(guī)兩性霉素B治療往往無效。
藥物相互作用
伏立康唑通過肝臟代謝,存在與細胞色素P450介導的藥物相互作用。因此,不能與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普瑞博思、匹莫齊特、奎尼丁、利福平、卡馬西平、麥角胺、二氫麥角胺、苯巴比妥、西羅莫司等藥物合用,在仔細權衡利弊下才可與利福噴汀合用,與環(huán)孢素、他克莫司、潑尼松、苯妥英、奧美拉唑、華法令和喹諾酮類藥物也有相互作用。
不良反應
部分患者在用藥后30分鐘內發(fā)生可逆性、與劑量有關的視覺障礙,包括亮度增加、模糊、色彩感改變和畏光,但僅限于30分鐘內。少數(shù)患者用藥28天后可出現(xiàn)視網(wǎng)膜異常并可持續(xù)整個用藥期間。其它不良反應有發(fā)燒、頭痛、腹痛、惡心、嘔吐、腹瀉、外周水腫、皮疹、敗血癥、呼吸障礙和轉氨酶升高,偶可發(fā)生幻覺、暴發(fā)性肝衰竭、光敏反應、史-約綜合征(Stevens-Johnson綜合征)及表現(xiàn)為發(fā)燒和低血壓的類過敏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