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筆者于2004年8月以來參加河南省中醫(yī)管理局組織的艾滋病關懷治療行動及河南中醫(yī)學院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中醫(yī)證候數據庫的建立”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艾滋病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及證候標準建立與驗證”的研究工作,在中醫(yī)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從濕熱角度對艾滋病臨床證候進行了連續(xù)診治及動態(tài)觀察,現總結如下。
按照5省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辦公室的要求,選擇符合項目實施細則中病例標準要求的HIV/AIDS病患者104例,男65例,女39例;年齡10~20歲1例,21~40歲68例,41~60歲35例;其中無癥狀期66例。
非特異性癥狀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乏力(54%)、自汗(50%)、納呆(46%),為臨床三大主癥。其他癥狀出現頻率依次為:脘痞、身重、氣短、盜汗、嘔惡、頭暈、頭痛、胸悶、胸痛、腹脹、喘息。
機會性感染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發(fā)熱(42%)、咳嗽(37%)、腹瀉(25%),為艾滋病期繼發(fā)性疾病的三大主癥。
常見體征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皮疹/皰疹(18%)、口瘡/口糜(12%)、消瘦/體重下降(10%),為發(fā)病期三大主要體征。而其他體征出現頻率依次為:皮膚瘙癢(35%)、淋巴結腫大(12%)、腫瘤(3%)。
無癥狀HIV感染者66例,雖無明顯臨床癥狀,但據其舌脈表現,舌質淡紅、苔白膩屬脾虛濕阻證為多,占62%。
艾滋病主要癥狀、體征辨證分析
發(fā)熱
癥見:初起身熱不揚或寒熱起伏、熱勢纏綿。
兼癥:胸脘痞悶、身重困倦、腹脹、溲黃短赤、舌紅、苔黃膩。
病機:濕熱病邪伏留衛(wèi)分不解、上焦開合失司。
治則:化濕清熱解表、宣暢氣機。
方藥:藿樸夏苓湯合升降散加減。
腹瀉
癥見:大便時溏時瀉,甚則完谷不化。
兼癥:腹部隱痛、喜暖喜按、納呆、食后腹脹、體倦神疲、面色萎黃、乏力、自汗、消瘦、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
病機:脾弱氣虛、肺弱表虛、濕遏氣機、濕困脾土、脾失運化、氣機升降失調。
治則:健脾益氣、升清降濁。
方藥:升陽益胃湯加減。該方由六君子湯、玉屏風散加祛風除濕、理氣清熱之羌活、獨活、柴胡、黃連組成。
咳嗽
癥見:汗出惡風、咳嗽或喘、咯痰或白黏或黃稠、鼻塞流清涕或黃涕,遇風寒則咳甚,脈浮虛、舌苔紅或稍淡、苔薄白。
病機:內因肺氣虧虛、衛(wèi)外不固;外因風寒束表、肺氣郁閉、宣肅失常。
治則:益氣固表、祛風散寒。
方藥:御寒湯加減。
組成:黃芪、蒼術、黨參、羌活、白芷、防風、升麻、陳皮、款冬花、甘草。痰黃或流黃涕者加魚腥草、葦根、冬瓜仁;喉癢、咽干者止嗽散加減。
皮疹
癥見:全身散在皮疹、滲液,自覺劇烈瘙癢,以夜間為甚,伴納差、身倦、口干、小便黃、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或濡緩。
病機:濕熱蘊阻肌膚。
治則:利濕清熱。
方藥:萆薢滲濕湯加減。
組成:萆薢、生薏苡仁、白術、蒼術、黃柏、茯苓、苦參、白鮮皮、地膚子、防風、車前草、滑石、甘草。
淋巴結腫大
癥狀:好發(fā)于頸項及耳前、耳后的一側或兩側頜下、鎖骨上及腋下、腹股溝部結塊腫大如豆,質地堅實,推之活動,不痛不癢。
病機:熱灼陰液、煉津為痰、痰凝氣滯、痰核停滯于經脈、組織。
治則: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方藥:逍遙散加味。
單純皰疹
部位:多發(fā)于皮膚與黏膜交界部位,如口角、鼻孔、生殖器、肛門附近,抓破后不易愈合,發(fā)展為慢性潰瘍。
病機:外感風邪、內蘊濕熱、濕郁蘊滯、阻于肺胃二經、蘊蒸皮膚而生。
治則:健脾利濕、清熱解毒。
方藥:三仁湯合五味消毒飲。
帶狀皰疹
部位:多出現于身體單側,循經絡走向呈條帶狀,發(fā)時燒灼劇痛。
病機:肝經火熾、濕熱蘊毒、濕熱外溢皮膚。
治則:清肝利膽、解毒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口瘡口糜
癥狀:口腔舌面散布白霉或滿布白色糜點,伴有疼痛。
兼癥:口苦、納差、倦怠、腹脹、腹瀉、小便黃、舌體胖、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濕熱內蘊脾胃。
治則:瀉脾胃伏火、清肝膽濕熱。
方藥:瀉黃散合甘露消毒丹。
瀉黃散組成:生石膏、梔子、防風、藿香、甘草。
甘露消毒丹組成: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藿香、薄荷、射干、貝母、連翹。
討 論
根據中醫(yī)學的辨證觀點,艾滋病患者初起以身熱不揚、身重肢倦、胸脘痞滿、苔膩、脈滑為主要表現、臨床病情演變比較符合濕邪為患的特點。且HIV患者長期患病,纏綿難愈,與溫病中濕熱病邪的特征相合。濕熱病邪阻遏氣機、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故身重困倦、胸脘痞滿、納呆、腹瀉、消瘦、乏力,外感寒濕后則大便清稀,脾胃證候顯著。
三焦位于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與五臟六腑互相連接。主持諸氣,通行水道,發(fā)揮調外和內、榮左養(yǎng)右、導上宣下的作用,將氣和津液輸布于臟腑、養(yǎng)于肌膚。AIDS患者之所以出現血液系統的破壞,機體抗病能力低下,各個系統極易發(fā)生機會性感染、腫瘤和全身血液性疾病,是因為HIV疫邪直接并廣泛地損傷了全身正氣,所有的臟腑、經絡、組織都受到HIV耗奪而導致虛弱,最終陰陽離決而死亡。其病機在于HIV客居三焦,阻遏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影響三焦氣化功能,使臟腑經絡失于滋養(yǎng)和溫煦,相互之間的功能失去協調和平衡,陰陽出現偏盛偏衰。其一:抗病能力低下而易發(fā)各種感染;其二:三焦疏通水道功能失常,氣血津液代謝紊亂,運行水液功能障礙,水液必然停滯,加之濕熱熏蒸,停滯搏結,極易形成痰飲凝結,痰核、痰瘀互阻變生腫瘤;其三:濕熱郁久,化風化火,隨其所損臟腑氣機之勝衰,變生皰疹丘疹、皮膚瘙癢、口瘡口糜,纏綿難愈。
根據濕熱病邪阻遏氣機的病機特性,在治療大法上特別注意以下三點:清熱不能過于苦寒,重在宣化;化濕不能過于溫燥,重在氣化;補虛不能過于壅滯,重在運化。
AIDS是一種疫病,致病病因HIV為濕熱性質的疫癘之氣,人體感受疫毒之邪后,早期臨床癥狀表現為一派濕熱疫毒侵犯少陽、伏于膜原、流溢三焦之象,從而使三焦臟腑產生病理變化;進入中期,正邪交持,勢均力敵,邪隨潛伏的疫毒之邪萌動鴟張;而進入進展期即AIDS期(晚期),濕熱疫毒彌漫三焦上下內外,由于HIV客居三焦,破壞人體全身氣機和氣化功能,導致正氣虛弱及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形成,從而波及多臟,疫毒滯留不去,進而諸臟衰竭,以致險證叢生,最后元氣敗亡、陰陽離決而死。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筆者于2004年8月以來參加河南省中醫(yī)管理局組織的艾滋病關懷治療行動及河南中醫(yī)學院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中醫(yī)證候數據庫的建立”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艾滋病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及證候標準建立與驗證”的研究工作,在中醫(yī)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從濕熱角度對艾滋病臨床證候進行了連續(xù)診治及動態(tài)觀察,現總結如下。
按照5省中醫(yī)藥治療艾滋病項目辦公室的要求,選擇符合項目實施細則中病例標準要求的HIV/AIDS病患者104例,男65例,女39例;年齡10~20歲1例,21~40歲68例,41~60歲35例;其中無癥狀期66例。
非特異性癥狀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乏力(54%)、自汗(50%)、納呆(46%),為臨床三大主癥。其他癥狀出現頻率依次為:脘痞、身重、氣短、盜汗、嘔惡、頭暈、頭痛、胸悶、胸痛、腹脹、喘息。
機會性感染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發(fā)熱(42%)、咳嗽(37%)、腹瀉(25%),為艾滋病期繼發(fā)性疾病的三大主癥。
常見體征出現頻率最高的是:皮疹/皰疹(18%)、口瘡/口糜(12%)、消瘦/體重下降(10%),為發(fā)病期三大主要體征。而其他體征出現頻率依次為:皮膚瘙癢(35%)、淋巴結腫大(12%)、腫瘤(3%)。
無癥狀HIV感染者66例,雖無明顯臨床癥狀,但據其舌脈表現,舌質淡紅、苔白膩屬脾虛濕阻證為多,占62%。
艾滋病主要癥狀、體征辨證分析
發(fā)熱
癥見:初起身熱不揚或寒熱起伏、熱勢纏綿。
兼癥:胸脘痞悶、身重困倦、腹脹、溲黃短赤、舌紅、苔黃膩。
病機:濕熱病邪伏留衛(wèi)分不解、上焦開合失司。
治則:化濕清熱解表、宣暢氣機。
方藥:藿樸夏苓湯合升降散加減。
腹瀉
癥見:大便時溏時瀉,甚則完谷不化。
兼癥:腹部隱痛、喜暖喜按、納呆、食后腹脹、體倦神疲、面色萎黃、乏力、自汗、消瘦、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
病機:脾弱氣虛、肺弱表虛、濕遏氣機、濕困脾土、脾失運化、氣機升降失調。
治則:健脾益氣、升清降濁。
方藥:升陽益胃湯加減。該方由六君子湯、玉屏風散加祛風除濕、理氣清熱之羌活、獨活、柴胡、黃連組成。
咳嗽
癥見:汗出惡風、咳嗽或喘、咯痰或白黏或黃稠、鼻塞流清涕或黃涕,遇風寒則咳甚,脈浮虛、舌苔紅或稍淡、苔薄白。
病機:內因肺氣虧虛、衛(wèi)外不固;外因風寒束表、肺氣郁閉、宣肅失常。
治則:益氣固表、祛風散寒。
方藥:御寒湯加減。
組成:黃芪、蒼術、黨參、羌活、白芷、防風、升麻、陳皮、款冬花、甘草。痰黃或流黃涕者加魚腥草、葦根、冬瓜仁;喉癢、咽干者止嗽散加減。
皮疹
癥見:全身散在皮疹、滲液,自覺劇烈瘙癢,以夜間為甚,伴納差、身倦、口干、小便黃、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或濡緩。
病機:濕熱蘊阻肌膚。
治則:利濕清熱。
方藥:萆薢滲濕湯加減。
組成:萆薢、生薏苡仁、白術、蒼術、黃柏、茯苓、苦參、白鮮皮、地膚子、防風、車前草、滑石、甘草。
淋巴結腫大
癥狀:好發(fā)于頸項及耳前、耳后的一側或兩側頜下、鎖骨上及腋下、腹股溝部結塊腫大如豆,質地堅實,推之活動,不痛不癢。
病機:熱灼陰液、煉津為痰、痰凝氣滯、痰核停滯于經脈、組織。
治則: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方藥:逍遙散加味。
單純皰疹
部位:多發(fā)于皮膚與黏膜交界部位,如口角、鼻孔、生殖器、肛門附近,抓破后不易愈合,發(fā)展為慢性潰瘍。
病機:外感風邪、內蘊濕熱、濕郁蘊滯、阻于肺胃二經、蘊蒸皮膚而生。
治則:健脾利濕、清熱解毒。
方藥:三仁湯合五味消毒飲。
帶狀皰疹
部位:多出現于身體單側,循經絡走向呈條帶狀,發(fā)時燒灼劇痛。
病機:肝經火熾、濕熱蘊毒、濕熱外溢皮膚。
治則:清肝利膽、解毒利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口瘡口糜
癥狀:口腔舌面散布白霉或滿布白色糜點,伴有疼痛。
兼癥:口苦、納差、倦怠、腹脹、腹瀉、小便黃、舌體胖、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濕熱內蘊脾胃。
治則:瀉脾胃伏火、清肝膽濕熱。
方藥:瀉黃散合甘露消毒丹。
瀉黃散組成:生石膏、梔子、防風、藿香、甘草。
甘露消毒丹組成:滑石、茵陳、黃芩、石菖蒲、藿香、薄荷、射干、貝母、連翹。
討 論
根據中醫(yī)學的辨證觀點,艾滋病患者初起以身熱不揚、身重肢倦、胸脘痞滿、苔膩、脈滑為主要表現、臨床病情演變比較符合濕邪為患的特點。且HIV患者長期患病,纏綿難愈,與溫病中濕熱病邪的特征相合。濕熱病邪阻遏氣機、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故身重困倦、胸脘痞滿、納呆、腹瀉、消瘦、乏力,外感寒濕后則大便清稀,脾胃證候顯著。
三焦位于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與五臟六腑互相連接。主持諸氣,通行水道,發(fā)揮調外和內、榮左養(yǎng)右、導上宣下的作用,將氣和津液輸布于臟腑、養(yǎng)于肌膚。AIDS患者之所以出現血液系統的破壞,機體抗病能力低下,各個系統極易發(fā)生機會性感染、腫瘤和全身血液性疾病,是因為HIV疫邪直接并廣泛地損傷了全身正氣,所有的臟腑、經絡、組織都受到HIV耗奪而導致虛弱,最終陰陽離決而死亡。其病機在于HIV客居三焦,阻遏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影響三焦氣化功能,使臟腑經絡失于滋養(yǎng)和溫煦,相互之間的功能失去協調和平衡,陰陽出現偏盛偏衰。其一:抗病能力低下而易發(fā)各種感染;其二:三焦疏通水道功能失常,氣血津液代謝紊亂,運行水液功能障礙,水液必然停滯,加之濕熱熏蒸,停滯搏結,極易形成痰飲凝結,痰核、痰瘀互阻變生腫瘤;其三:濕熱郁久,化風化火,隨其所損臟腑氣機之勝衰,變生皰疹丘疹、皮膚瘙癢、口瘡口糜,纏綿難愈。
根據濕熱病邪阻遏氣機的病機特性,在治療大法上特別注意以下三點:清熱不能過于苦寒,重在宣化;化濕不能過于溫燥,重在氣化;補虛不能過于壅滯,重在運化。
AIDS是一種疫病,致病病因HIV為濕熱性質的疫癘之氣,人體感受疫毒之邪后,早期臨床癥狀表現為一派濕熱疫毒侵犯少陽、伏于膜原、流溢三焦之象,從而使三焦臟腑產生病理變化;進入中期,正邪交持,勢均力敵,邪隨潛伏的疫毒之邪萌動鴟張;而進入進展期即AIDS期(晚期),濕熱疫毒彌漫三焦上下內外,由于HIV客居三焦,破壞人體全身氣機和氣化功能,導致正氣虛弱及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形成,從而波及多臟,疫毒滯留不去,進而諸臟衰竭,以致險證叢生,最后元氣敗亡、陰陽離決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