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清中消痞湯

    組成:太子參15克,麥門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梔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

    功能:養(yǎng)陰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shù)等。

    用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后文火20分鐘。煎好后兩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后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藥一天。俟病情穩(wěn)定或治愈后停藥,服藥過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堅持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

    方解: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麥門冬甘寒清熱,養(yǎng)陰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氣疏肝,導滯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暢胃。生白芍和中緩急以抑肝和胃;梔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涼血清泄陰火;丹參涼血祛瘀,調養(yǎng)胃絡;甘草又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以太子參、麥門冬之補,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梔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參之消,合諸補、消、清、和、升、降于一爐,共奏養(yǎng)陰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減運用:泛惡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黃連、生地,太子參易沙參;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氣逆咽梗不適加旋復花、生赭石;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烏梅;大便清薄加山藥、扁豆,減梔子、丹皮量;頭眩目澀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附:李壽山簡介

    全國名老中醫(yī),治療脾胃病頗具特色,純中藥治療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有效率達98%,治愈率達88.2%。這項科研通過了鑒定,并獲得了國家科研技術優(yōu)秀獎。中藥治療慢性腎炎獨樹一幟,“益氣降濁法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獲97年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更多中藥材
  • 一項研究獲得重大發(fā)現(xiàn):每天服用大劑量的葉酸可降低胃癌發(fā)生的危險性。關于這項研究的論文在最新出版的世界著名的權威性胃腸病學雜志《Gut》上發(fā)表。葉酸是一種存在于柑桔類和綠葉植物中的維生素B,公認缺乏葉酸可增加腫瘤發(fā)生的危險性,但人們尚不清楚大......
  • 【護理要點】首先患者應有一個清新、溫馨的生活環(huán)境,忌喧嘩、躁擾;家屬應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情感思想交流,不應歧視、冷漠患者,及時發(fā)現(xiàn)和排除患者各種煩憂。幫助患者戒除煙酒及其他不良生活習慣?;颊叩娘嬍硲幸?guī)律,宜清香可口,富于均衡營養(yǎng)又易于消化。......
  • 專家指出,腫瘤病人有4種常見心理問題,而如何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對于增強病人的安全感與康復的信心意義重大。角色紊亂一個人得了病,就迫使他由一個常態(tài)社會角色轉換成病人的角色。他需要停止平時擔任的工作,不能照顧家庭,反而需要親人照顧自己。專家介紹......
  • 1、辨證論治(1)肝胃不和主癥:胃脘脹滿疼痛,竄至兩脅,或噯氣、泛酸、呃逆、胸脅苦滿,納呆。舌質淡紅或暗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治則: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2)氣滯血瘀主癥: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處,或可捫及腫塊,腹?jié)M不......
  • 胃癌病人在手術后會發(fā)生早期飽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打嗝、泛酸,不能消化足夠的營養(yǎng),體重下降等現(xiàn)象。再加上術后病人胃儲備能力丟失,會導致胃蛋白酶減少,蛋白質消化不良,因此術后的飲食調養(yǎng)非常重要,否則會給放、化療帶來一定困難。胃癌術后的患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