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組成:干地黃25克,牡丹皮10~20克,炒山藥20克,山萸肉15克,白茯苓15~25克,桑椹子25克,枸杞子20克,鹽澤瀉10~20克,女貞子20克,車前子15~25克,地膚子15~25克。
功能:滋補肝腎,淡滲利水。
主治:腎病型腎炎,發(fā)病日久,肝腎陰傷者。癥見顴面潮紅或暗紅,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夜熱盜汗,或輕度腫脹,便秘溲赤,舌質(zhì)稍紅或暗紅,苔薄黃或薄白,脈細(xì)數(shù)或沉滑數(shù)。
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二次,每次約30分鐘,總量為300毫升,分兩次服用。
方劑說明:本方以六味地黃湯加枸杞、女貞、桑椹、車前、地膚五子,故名六五地黃湯。
典型病例:孫某,男,29歲,農(nóng)民。1986年3月17日初診。該患者一年前出現(xiàn)浮腫,曾在縣醫(yī)院住院,經(jīng)抗炎、利尿治療,浮腫消退。俟回家后,稍勞即腫,尿蛋白(+++),自服利尿劑,而病未能愈。經(jīng)門診介紹,住院治療。當(dāng)時癥見;兩顴潮紅、頭暈、腰膝酸軟、口燥咽干、食少、五心煩熱、便秘溲赤。下肢凹陷水腫。舌質(zhì)暗紅、苔白少津,脈沉細(xì)數(shù)。尿常規(guī):蛋白(+++),顆粒管型2~6個,紅、白細(xì)胞少量,尿 FDP1.25微克/毫升,血漿白蛋白1.4克%,球蛋白2.l克%,BUN18.8毫克%,血紅蛋白10克%,診為慢性腎炎腎病型。綜合以上脈癥乃腎陰虛耗所致。立滋陰補腎、淡滲利水之法。方用六五地黃湯加白術(shù)15克、懷牛膝20克。服藥30余劑,浮腫全消,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皆除,精神轉(zhuǎn)佳,胃納復(fù)常。尿常規(guī)(士~-),尿FDP(-),血漿白蛋白3.5克%,球蛋白2.0克%,BUN12.5毫克%,血紅蛋白14克%,遂以臨床治愈而出院。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組成:干地黃25克,牡丹皮10~20克,炒山藥20克,山萸肉15克,白茯苓15~25克,桑椹子25克,枸杞子20克,鹽澤瀉10~20克,女貞子20克,車前子15~25克,地膚子15~25克。
功能:滋補肝腎,淡滲利水。
主治:腎病型腎炎,發(fā)病日久,肝腎陰傷者。癥見顴面潮紅或暗紅,五心煩熱,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夜熱盜汗,或輕度腫脹,便秘溲赤,舌質(zhì)稍紅或暗紅,苔薄黃或薄白,脈細(xì)數(shù)或沉滑數(shù)。
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后煎,文火煎煮二次,每次約30分鐘,總量為300毫升,分兩次服用。
方劑說明:本方以六味地黃湯加枸杞、女貞、桑椹、車前、地膚五子,故名六五地黃湯。
典型病例:孫某,男,29歲,農(nóng)民。1986年3月17日初診。該患者一年前出現(xiàn)浮腫,曾在縣醫(yī)院住院,經(jīng)抗炎、利尿治療,浮腫消退。俟回家后,稍勞即腫,尿蛋白(+++),自服利尿劑,而病未能愈。經(jīng)門診介紹,住院治療。當(dāng)時癥見;兩顴潮紅、頭暈、腰膝酸軟、口燥咽干、食少、五心煩熱、便秘溲赤。下肢凹陷水腫。舌質(zhì)暗紅、苔白少津,脈沉細(xì)數(shù)。尿常規(guī):蛋白(+++),顆粒管型2~6個,紅、白細(xì)胞少量,尿 FDP1.25微克/毫升,血漿白蛋白1.4克%,球蛋白2.l克%,BUN18.8毫克%,血紅蛋白10克%,診為慢性腎炎腎病型。綜合以上脈癥乃腎陰虛耗所致。立滋陰補腎、淡滲利水之法。方用六五地黃湯加白術(shù)15克、懷牛膝20克。服藥30余劑,浮腫全消,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皆除,精神轉(zhuǎn)佳,胃納復(fù)常。尿常規(guī)(士~-),尿FDP(-),血漿白蛋白3.5克%,球蛋白2.0克%,BUN12.5毫克%,血紅蛋白14克%,遂以臨床治愈而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