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原發(fā)性肝癌食療方

    原發(fā)性肝癌食療方

    原發(fā)性肝癌是常見的癌腫之一。在亞非地區(qū),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臨床表現(xiàn)為偏右上腹部呈現(xiàn)腫塊,且呈進行性腫大,肝區(qū)間歇性或持續(xù)性鈍痛、脹痛或刺痛,食后脹悶、食欲減退、消瘦乏力、黃疽、腹水、發(fā)熱、尿黃等。

    中醫(yī)辨證治療

    氣血瘀滯型

    [臨床表現(xiàn)]右脅下腫塊,脅部脹痛,惡心納減,倦怠無力,面色黧黑、消瘦、黃疸、腹水,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食療藥膳]

    1、田七薏苡仁烏龜湯:田七10克(打碎),薏苡仁50克,烏龜1只(約350克)宰殺后去腸臟,切塊,豬瘦肉60克(切片),加水適量,燉至各料熟爛,和鹽調(diào)味食用佐膳。

    2、鯉魚牡蠣肉冬瓜湯:鯉魚1條(約500克,去腸雜、腮),冬瓜500克洗凈切小塊,牡蠣肉50克(洗凈),蔥白7莖洗凈切段加適量油鹽同煮湯食,每日1次。

    3、獼猴桃根豬瘦肉湯:鮮獼猴桃根100克,鮮半枝蓮60克,豬瘦肉100克,共入鍋內(nèi),加水同煮,煮熟后吃肉渴湯。

    4、冰拌胡蘿卜絲:胡蘿卜200克(切成細絲、加食鹽搓軟)粉絲200克(放開水中泡軟泡熟切成段)。將適量糖、醬油、麻油、蒜末調(diào)合均勻,拌入胡蘿卜絲和粉絲中,即可食用。每日1次。

    火毒內(nèi)盛型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口渴,脅下腫塊、黃疽加深、鼻衄、皮膚、瘀斑,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食療藥膳]

    1、薏苡仁田螺兔肉湯:薏苡仁30克,大田螺20個(清水漂浸去泥,再用沸水燙死取螺肉),兔肉200克,加清水適量文火隔水燉2小時,和鹽調(diào)味,服食佐膳。

    2、茵陳枯草田螺湯:茵陳20克,夏枯草30克,田螺30個(清水漂浸去泥,再用沸水燙死取螺肉),將茵陳、夏枯草清水濃煎2次,取藥汁300毫升,同田螺肉一起煎湯服食,每日2次。

    3、海帶冬瓜苡仁湯:海帶30克,冬瓜250克,苡仁50克,靈芝10克,冰糖30克,加水適量煮湯服食。每日1-2次。

更多中藥材
  • 一、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積寒二、紫色,并伴有黑斑,氣血不暢通三、紫色,并有深淺不一的塊狀風濕四、鮮紅而艷,局部發(fā)熱,陽癥、熱癥、實癥,熱毒熾盛,體質(zhì)陰虛火旺。你拔完罐的罐是什么顏色呢?......
  • 一、(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虛寒二、(參苓白術散)用于脾胃氣虛三、(香砂養(yǎng)胃丸)用于胃陽不足,濕阻胃氣導致的胃痛四、(保和丸)用于脾胃不運,還伴有積食最后提醒大家一點,中成藥雖然服用方便,但是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好還是在醫(yī)生的辨證論治下指導......
  •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diào)節(jié)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是出汗的方式、汗量、汗色和汗味發(fā)生改變,則為病理現(xiàn)象,頗為某些疾病的前兆。正常情況人體的頭面部容易出汗,因為頭面部人體的一身陽氣所在,頭為諸陽之首,所以陽熱之氣首先表現(xiàn)在面部。因此,活動后,特別是大......
  • 一,胃腸積滯有內(nèi)熱,大便干燥容易造成便秘。二,寶寶喝水少,蔬菜吃的少,進食纖維素的含量很低,腸蠕動弱,會造成大便秘結(jié)。三,寶寶拒絕排便,因為肛門有痔瘡或肛裂,排便時疼痛,所以拒絕排便。長期不排便可導致大便更加干燥,不容易排出,形成惡性循環(huán)。......
  • 第一,脾胃不好有可能消化功能比較差,要注意調(diào)整飲食結(jié)構(gòu),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過硬、過酸、過燙的食物。建議飲食易消化,適當攝入蛋白類食物,少吃油膩肉食。第二,注意三餐規(guī)律,飲食有節(jié),千萬不能暴飲暴食。第三,飯后要盡量適當活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