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藥膳進補當心誤入歧途

    每年立秋后,一些病弱體虛者有在家中自制藥膳的習慣,也有不少商家打出秋季藥膳進補的招牌。然而,在我們身邊,因為食用藥膳不當而致病者大有人在。

    吳小姐的媽媽退休了,聽說藥膳對身體有好處,從藥店買回了人參、黃芪、紅棗等煲了一罐雞湯。晚餐時,一家人都享受了這罐湯,可吳小姐也因此一晚上都沒有睡意,口干舌燥,不停地喝水后又不停地上廁所。后來聽醫(yī)生說,人參、黃芪、紅棗燉的雞湯雖說能大補元氣,但對于身體健康的吳小姐來講就是畫蛇添足了,這樣很容易上火。

    相比之下,李先生則沒那么幸運了。李先生和幾位好友在一家小餐館聚會,老板推薦最新的特色菜“附子羊肉煲”,稱可以溫陽補腎、強身健體。一直認為自己腎虛的李先生特地點了這道菜。誰知酒足飯飽之后,李先生突然感到一陣心悸胸悶,朋友們趕緊把他送到醫(yī)院急診才穩(wěn)定了病情。病因很簡單,原來不懂藥物搭配的廚師在煲里隨意放了黃芪、附子和羊肉一起燉煮,羊肉是熱性溫陽之品,附子也有溫陽作用,而且附子中含有烏頭堿,會對心臟節(jié)律產(chǎn)生副作用,所以,誘發(fā)了本來心臟不太好的李先生心率不齊。

    中國傳統(tǒng)的藥膳絕不是食物與中藥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中醫(yī)辨證配膳理論指導下,由藥物、食物和調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種既有藥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特殊食品。如不具備醫(yī)藥常識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藥膳進補,難免會誤入歧途。

    藥膳的主要原料之一是中藥在四千余種常用的中藥中,有五百種可作藥膳原料,其中使用較安全且味道可口香鮮的大約有60味,有天麻、人參、杜仲、茯苓、當歸、沙參、陳皮、珍珠粉、冬蟲夏草、決明子、天冬、丁香、黃芪、白勺、黨參、枸杞子、甘草、麥冬、鹿茸、山藥、熟地、靈芝、首烏等,這些藥材以植物藥為主。

    這些“藥食同源”的中藥與食物配伍、應用時都需要遵循中醫(yī)理論,使它們之間的作用互相補充,協(xié)調一致,否則就會出現(xiàn)差錯或影響效果,中醫(yī)對藥膳有著嚴格的禁忌。主要包括藥物配伍禁忌、藥膳與食物配伍禁忌、食物配伍禁忌和疾病忌口等。

    根據(jù)中醫(yī)理論,人的體質可因遺傳、生活環(huán)境、飲食、生活習慣等而有所不同,不同的體質在生理、病理、心理上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制作和食用“藥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辨體施食”,正常成人可分成不同的體質,根據(jù)各人體質的特點,選擇合適的食物。這樣才能調整體質、有利健康,在防病于未然的同時,起到良好保健作用。

    藥膳有別于普通飲食,應用時須注意食療中藥的性味、藥膳的宜忌、選料與加工、烹調技術等,并要掌握藥膳應用的基本原則:

    1.注重整體,辨證施食

    在運用藥膳時,首先要考慮自身的體

    質、健康狀況以及季節(jié)時令、地理環(huán)境等多方面情況,判斷其基本證型,然后再確定相應的食療原則。

    在藥膳治療中,不僅要講究非食療中藥材的性味,也要注意食療中藥材的性味。一般來講,溫性、熱性的食療中藥,如生姜、大蔥、紅棗、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溫里、散寒、助陽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寒證、陰證;涼性、寒性的食療中藥,如綠豆、藕、西瓜、梨、荸薺、馬齒莧、菊花等,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熱證、陽證。

    就五味而言,酸味食療中藥,如烏梅、石榴等,能收斂、固澀;苦味食療中藥,如苦瓜、杏仁能清熱、降氣、瀉火、燥濕;甘味食療中藥,如大棗、蜂蜜、飴糖,能補養(yǎng)、調和、緩急止痛;辛味食療中藥,如生姜、大蔥,有發(fā)散和行氣等作用;咸味食療中藥,如海藻、海帶等則能軟堅散結;淡味食療中藥能滲利小便,如茯苓、薏苡仁等。

    2.良藥可口,服食方便

    藥膳使用的多為藥、食兩用之品,并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藥材,由于注意了藥物性味的選擇,通過與食物的調配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藥膳。

    藥膳的烹調,主要以“燉、煮、煨、蒸”為主,最后都可成為“湯”,這樣可使藥物和食物在較長時間受熱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有效成分,增強功效。藥膳烹調的特點是以藥物和食物的原汁原味為主,做到既具補益作用,又具菜肴鮮美的特點,以誘發(fā)人們的食欲,從而達到確切的功效。

    3.優(yōu)選藥材,科學烹制

    藥材的選用也講究“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jù)人體體質和食物的搭配、本身的藥性,選購藥材一定要新鮮優(yōu)質,凡是變質、發(fā)霉的均不能食用。藥膳所用的中藥材和食物首先要凈選,使之清潔干凈,無雜質異物,無塵土,無霉變腐爛,還要注意其色、味純正,外形美觀,質量優(yōu)良。

    為保證藥膳療效,還應對藥材與食物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有的需切片、切絲、切丁或切段,有的需粉碎為細末,有的則需按中藥炮制的要求進行炮制加工,以減其毒性或副作用。

    優(yōu)良的藥膳必須講究烹調技術。一般食用中藥以及無不適氣味的中藥,可與食物一起烹制,若藥物較多或有明顯不適氣味,可用紗布將藥物包好,再與食物一起烹制,藥性即進入食物或湯里,服食時要將藥渣去除。也可先將中藥煎煮,濾取藥汁、去渣,再在食物烹調過程中加入藥汁,減少營養(yǎng)和有效成分的破壞。

    4.適量有恒,有的放矢

    “飲食有節(jié)”是中醫(yī)重要的養(yǎng)生保健原則,藥膳食療同樣應適量而有節(jié)制。短期內(nèi)不宜進食過多,不可急于求成。應根據(jù)自身狀況,經(jīng)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恒,久之定能收效。

    對于無病者可適當食用某些保健養(yǎng)生膳。對于體質虛弱或患病者還應當用藥治,并配合藥膳治療。而在疾病康復期或對某些慢性病患者,用藥膳調治可能更為合適。值得注意的是,藥膳雖有不少好處,但其針對性和治療效果遠不及藥物,只有兩者配合應用,相輔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更多中藥材
  • 一、可以清熱解毒,甘草在中藥里有調和百藥的作用,就是很多有毒的藥物,吃的時候可以加以甘草來緩解毒性。二、清熱,它可以祛痰止咳,像甘草合劑就是以甘草為主來提取的一些有效成分。三、緩急止痛,緩急止痛是針對一些肌肉痙攣性的疼痛,《芍藥甘草湯》就可......
  • 黃芪補一身之氣,因為我們補氣的藥除了黃芪之外也有不少,像白術也是補氣的。那么至于說我們這個從中醫(yī)的成方來講,補氣的那個成方是四君子,參苓術草,加起來就是補氣的。只有一味黃芪也可以起到完全補氣的作用,那么吃上之后呢,就是比如身體乏力啊這種表現(xiàn)......
  • 當歸頭止血,當歸身養(yǎng)血,當歸尾破血,全當歸呢補血活血,所以日常補血養(yǎng)血,我們一般選用當歸身或者全當歸,所以說當歸全身都是寶,但是當歸補血我們一般要和補氣的黃芪來搭配。因為中醫(yī)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這樣補血效果才能又快又好,比如著名的當歸......
  • 黃連這味中藥最主要的作用:第一個是清心火,所以我們經(jīng)常多夢的人吃黃連可以清心火,黃連苦口利于病。第二個厚腸胃,所以我們經(jīng)常說拉肚子時候吃黃連,對吧?還有我們有個藥呢,叫交泰丸,就是一個黃連和一個肉桂,一個寒的,一個熱的,一個往下走的,一個往......
  • 生三七是三七直接洗凈切片曬干的三七,熟三七是生三七經(jīng)過炒、蒸、炸等等的加工才能夠得到。生三七偏于化瘀止血,消腫定痛。熟三七偏于滋補補氣補血,止血化瘀的力量它就差一點,如果想用來補氣血,同時又需要活血化瘀,那么就可以用熟三七,如果僅僅需要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