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熊筋

    《中藥大辭典》:熊筋拼音注音Xiónɡ Jīn出處

    《本經(jīng)逢原》

    來源

    為熊科動物黑熊棕熊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熊膽"條。

    功能主治

    《本經(jīng)逢原》:"壯筋強力,與虎骨之搜風(fēng)壯骨無異。"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或浸酒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熊筋拼音注音Xiónɡ Jīn英文名Bear Sinew出處

    出自《本經(jīng)逢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熊科動物黑熊和棕熊的筋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2.Ursus arctos Linnaeus.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棲息于混交林或闊葉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樹洞中,有冬眠習(xí)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適移現(xiàn)象。白天活動,視覺較差,善爬樹,熊游泳力強。雜食性,但以植物為主。

    2.棲息于廣闊葉林、針葉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習(xí)性,雜食以植物為主。

    資源分布:1.分布極廣泛東北、華北、西南、華南及陜西、甘肅、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東北及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1.黑熊,體形較大,長1.5-1.7m,體重約150kg。頭部寬圓。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耳較長且被有長毛,伸出頭頂兩側(cè)。頸部短粗,兩側(cè)毛特別長。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較一致漆黑色,有光澤。四肢粗健,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墊寬大與掌墊相連,后足跖墊亦寬大且肥厚,前寬后窄,內(nèi)側(cè)中部無毛間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頜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為黑色并帶有光澤。

    2.棕熊,體形較大,長約2m,重200-300kg。頭闊而圓,吻部較長鼻也較闊,其端裸出,略側(cè)扁。耳小,能動,內(nèi)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壯,尾短。四肢粗壯,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長于后足。爪側(cè)扁而彎曲,呈暗褐色。全身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銀灰色、棕黃色或棕紅色。成體胸部無白色斑紋。

    歸經(jīng)

    肝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強筋骨。主風(fēng)濕痹痛筋骨;痿弱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煮食,30-60g;或浸酒。

    各家論述

    《本經(jīng)逢原》:壯筋強力,與虎骨之搜風(fēng)壯骨無異。治厲節(jié)風(fēng)、四肢疼痛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ài Má Cǎo別名鐵秤鉈、禾麻草來源蕁麻科艾麻草屬植物艾麻草Laportea sinensis C. H. Wright,以塊根入藥。秋季采挖,去莖葉,洗凈泥土?xí)窀伞P晕缎?,溫。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調(diào)經(jīng)。用于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皮膚瘙癢......
  • 拼音注音ā Lì Ténɡ別名念珠藤(《廣州植物志》),瓜子藤、瓜子英、山紅木、過山香、春根藤、過骨邊(《福建民間草藥》),瓜子金(《浙江中藥資源名錄》),七里香(《福建中草藥》)。出處《福建民間草藥》來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鏈珠藤的全草及根。生......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Duō Lánɡ Jú別名太白菊、太白小紫菀來源菊科阿爾太多榔菊Doronicum altaicum Pallas [Cremanthodium calotum Diels],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陜西、甘肅、內(nèi)蒙古......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Niǔ Huò Xiānɡ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阿爾泰扭藿香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ophanthus krylovii Lipsky采收和儲藏:6-8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0-2......
  • 拼音注音ā ěr Tài Ruì Xiānɡ別名尖瓣瑞香(《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英文名root of Altai Daphne出處始載于《新疆中草藥》。來源藥材基源:為瑞香科阿爾泰瑞香的根及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phne al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