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雷諾病

    【概述】

    雷諾病,又稱肢端動脈痙攣病。是一種血管神經(jīng)功能紊亂引起的肢端小動脈痙攣性疾病。以陣發(fā)性四肢肢端間歇蒼白、紫紺和潮紅為主要臨床特征,以手指指端為主,且呈對稱性。本病多見于青年女性。常為情緒激動或受寒冷所誘發(fā)。本病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確,現(xiàn)代西醫(yī)學亦無理想療法。多采用交感神經(jīng)阻滯劑及其他血管擴張劑來解除血管痙攣。

    現(xiàn)代針灸治療雷諾病,國內較早的報道見于1974年[1],在同一年國外學者也發(fā)表了用耳針治愈本病的文章[2]。但直至80年代初,仍以個案報告為主[3],強調用艾灸或溫針之法,溫通經(jīng)脈。近年來陸續(xù)有多病例的臨床觀察資料出現(xiàn),仍主張針刺與艾灸結合,以引導陽氣,溫通經(jīng)脈,或指端放血,活血行氣。操作時,特別重視氣至病所。據(jù)本文收集的74例患者統(tǒng)計,針灸治療雷諾病的有效率在95%左右。

    關于針灸治療本病機理的報道,目前尚未見到。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缺盆;2、照海、三陰交。

    配穴:分2組。1、手三里、內關、小海、十宣;2、環(huán)跳、陽陵泉、足十宣。

    足十宣穴位置:兩足十趾尖端,距趾甲0.1寸處。

    (二)治法

    主穴與配穴之第1組用于上肢病變,其中拇食指病重者加手三里,中指重者加內關,無名指、小指重者加小海。主穴與配穴之第2組用于下肢病變。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據(jù)癥酌取。缺盆穴,用1寸毫針直刺,得氣后作小幅度雀啄法提插,不留針,此穴要注意進針方向及深度,以免引起氣胸。手足十宣穴,用消毒三棱針點刺出血。余穴深刺,反復提插探尋,使針感放射至手指尖或足趾尖。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8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1年內未發(fā);顯效:冬季遇寒而少有復發(fā)(趾或指變色和疼痛)。

    共治31例,痊愈21例(67.8%),顯效10例(32.2%),其總有效率為100%[5]。

    針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尺澤、合谷;2、足三里、三陰交。

    配穴:氣海、關元。

    (二)治法

    主穴針剌 ,1組用于上肢,2組用于下組。尺澤、三陰交施先瀉后補法。合谷、足三里施燒山火手法,具體操作如下:右手持1.5~2寸毫針,左手食指緊按穴區(qū),針剌至得氣后,一次插入所需深度。拇指向前反復捻轉至針下沉緊,連續(xù)慢提重插,倘熱生,出針,急閉其穴。會感 遲鈍者可配合震刮術。有熱感后,針尖朝向病變處,反復探尋,促使針感放散至病所。以上四穴均不留針。出針后,配穴用艾條溫和灸30分鐘。每是1次,10次為一療程。

    療效評價;共治33例,結果痊愈19例,顯效12例,有效2例。有效率為100%[7]。

    針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極泉、臂中、陽池、三陰交。

    配穴:體虛加關元、足三里;心情抑郁加太沖、合谷。

    臂中穴位置:肘橫紋與腕橫紋中點連線的中點。

    (二)治法

    分二法進行。一法為針刺,由醫(yī)者施行。主穴均取,據(jù)癥酌加配穴?;颊呷⊙雠P位,以28號毫針刺之。極泉穴用2寸長毫針,直刺得氣后,略退至皮下,但針尖不可出皮外,繼沿腋窩朝前臂方向行扇形刺激,反復提插探尋使針感向患肢末端放散,然后施緊提慢插手法1分鐘,取針。臂中穴,取2寸毫針,施合谷刺法:即先直刺,得氣。再提升向左向右作斜刺,針芒略向指端行緊插慢提手法1分鐘。須會針感先達到中指和無名指,繼達拇指,最終到小指,即去針。陽池穴,取1.5寸毫針,直刺1寸許,得氣后留針15~25分鐘。三陰交,取2寸毫針,直刺施捻轉迎隨的先補后瀉之法。即順時針方向捻轉后,令針感先沿脛骨內緣向陰股方向傳導,然后以押手截住該穴上方,作逆時針方向捻轉,使針感下行放散至足趾,施術1~2分鐘。并將長約1寸許之艾條段置于針柄上,燃著。留針15~25分鐘。合谷、太沖采取上下交叉刺法,每次選1穴,直刺得氣后略作提插捻轉,使針感向肢端放散。足三里,取2寸毫針,直刺得氣;關元穴取1.5~2寸毫針,直刺,使針感向周圍或會陰部放散。留針15~25分鐘。在留針期間,除三陰交外,陽池、足三里及關元,均可加用溫針。

    另一法為艾灸,由患者自行操作。于每晚睡前,用艾條雀啄灸陽池、足三里2穴(雙側),約20~30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上述方法每日1次,2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愈:治療二療程,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治療后2年以上未復發(fā);顯效:治療一、二個療程,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治療后1年以上未復發(fā);好轉:治療一、二個療程,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停止治療1年以內輕度復發(fā),但未作治療而自行恢復;無效:治療一、二個療程,臨床癥狀在治療期間間歇發(fā)作,停止治療半年內仍多次復發(fā),須再行治療。

    共治43例,痊愈23例(53.5%),顯效16例(37.2%),好轉3例(7.0%),無效1例(2.3%)。

    曾以針刺八風、八邪與上法對照,結果發(fā)現(xiàn),10例病人,經(jīng)用八風、八邪治療4周,無1例有效。表明上法療效是明顯的[4]。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十二井穴中患指(趾)井穴。

    (二)治法

    單指(趾)患病取該指(趾)井穴,如小指取少沖,無名指取關沖;多指(趾)患病,取多個井穴。用氦氖激光治療儀照射,輸出功率8毫瓦,波長6328埃,直接照射穴位,光斑1.5~2毫米,距離30~50厘米,每穴照射10分鐘。每日1次,1月為一療程,療程間歇2~3天。一般需二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0例,痊愈26例,顯效10例,有效4例,其總有效率為100%[6]。

    【主要參考文獻】

    [1]姚野秋。以針灸為主治療雷諾氏病一例。天津醫(yī)藥 1974;(6):264。

    [2]Russman ml.Treatment of Raynond's Phenomenon with Acupuncture.Amerie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1974;2[2]:185。

    [3]朱汝功。一例雷諾氏病針灸治驗。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1980;(3):16。

    [4]鮑家濤。針灸治療雷諾氏病43例。上海針灸雜志 1988;(1):10。

    [5]張繼武。針刺治療雷諾氏病31例。中國針灸 1988;8(4):25

    [6]孫旗立,等。氦氖激光治療雷諾氏癥40例。中國針灸 1992;12(1):25。

    [7]徐文亮,等。燒山火手法治療雷諾氏病33例。

    中國針灸

    1997;17(5):285。

更多中藥材
  • 吃完飯就要上廁所,大便不成型,跟脾胃虛弱以及腎陽不足有關。中醫(yī)講,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虛弱就不能收那水谷和運化精微,導致胃腸傳導失常,或者因為腎陽不足,脾失溫煦,導致運化失常,就會出現(xiàn)消化不良,吃完飯就要上廁所,同時還伴有大便不成形的現(xiàn)......
  • 中醫(yī)認為,脾主四肢,主肌肉,運動四肢就是健運脾胃,所以飯后走一走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剛吃飽飯,胃內食物量增加,胃處于充盈狀態(tài),此時走一走會增加胃的負擔,對健康反而不利。所以最好吃飽飯后先休息20到30分鐘,再出門散步??燹D發(fā)給你身邊還不知道......
  • 烏雞白鳳丸和人參養(yǎng)榮丸都用于治療月經(jīng)量少的問題,但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首先,烏雞白鳳丸由烏雞、鹿角膠、鱉甲、人參、黃芪、當歸等藥物組成,用于治療由氣血兩虧導致的月經(jīng)量過少、帶下量多、腰膝酸軟等癥狀,能夠補氣養(yǎng)血,調經(jīng)止帶。而人參養(yǎng)榮丸是有炙甘......
  • 首先對于補益類中藥,最好是飯前服用,有利于吸收。通腸潤便的藥可以空腹服用,有利于清除腸胃的積滯。而對于消化藥和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最好是飯后服用,因為這個時候胃中存在較多的食物,藥物和食物混合可以減輕藥物對胃的刺激。其實不同的病癥有不同的......
  • 我們中醫(yī)講發(fā)為血之瘀,就是頭發(fā)與血有關系,為什么好多這個血虛的病人會引起脫發(fā),血虛的話,對我們這個這個頭發(fā)的營養(yǎng)達不到就會脫落,最常見的熬夜的病人,看看平時這個門診上的白領,這女同志會多一點,這個熬夜心情不好,時間長了,頭發(fā)脫落,不是完全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