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夏季的保健以順應自然規(guī)律為要

    人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產生影響。一年之中,四時氣候的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一切生理活動。場非典的侵襲又一次告誡人類,自然的病毒不斷地被消滅,也不斷地在產生,由此造成的各種疾病也將不斷地挑戰(zhàn)人類,伴隨著人類存在的始終。因此,如何不違反“人與天地相通”的規(guī)律,適應四時氣候的變化,努力使自己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防治因四時氣候變化造成人體的病理反應,這是養(yǎng)生的一重要方面。漢代司馬遷曾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經(jīng)也,弗順則無以為綱紀?!?/p>

    ,夏季又將來臨,夏季是胃腸道疾病高發(fā)季節(jié);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并已出現(xiàn)心力衰竭的人會因夏季的炎熱而使病情迅速加重;老年人會因高溫而使體內內環(huán)境紊亂誘發(fā)各種疾病。那么在夏季如何適應自然變化呢?我們來看看夏季的特點。夏天這三個月,是萬物茂盛秀麗的季節(jié),動植物的生長和新陳代謝加快,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氣與地氣上下交合,萬物由此開花結果。此時,作為順應大自然這種規(guī)律,人們應當晚些睡覺,早些起床,要適時調整自己的心緒,不必厭惡夏天日常天熱,而應心情保持愉快,心靜而少怒,如有花苞的植物那樣,使其恬淡而成秀,使體內過多的陽光能夠向外宣泄,保持體內外的平衡,從而做到適應夏天“長氣”的調養(yǎng)。

    在調養(yǎng)夏天的“長氣”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避免“疰夏”

    什么叫疰夏?疰夏是夏季特有的病癥。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時期是在夏季,天陽下逼,地火上騰,夏令酷熱令人生畏。而在初夏到來之時,因為剛剛過了春天梅雨季節(jié),較多的雨水加之悶熱的氣候使水氣難以散發(fā),水濕之邪侵入人體,造成發(fā)熱纏綿,產生疰夏。疰夏引起的發(fā)熱不高,但是全身重而乏力,這是濕濁之邪侵犯人體,造成的人體脾胃功能失調。脾胃一旦為濕邪所困,亦稱之“濕困脾胃”,產生了胃口不好,即使能吃一點東西,因脾不能健運,化成的營養(yǎng)物質不運送到身體各部,以至日漸消瘦。濕邪留在體內,儲于經(jīng)絡,阻滯關節(jié),則由此產生四肢無力,精神不振,舌苔白膩。這些表現(xiàn)常被懷疑為肝炎的先兆,因為肝炎的早期也是全身乏力,胃口不好,加上疰夏的見到油膩食物出現(xiàn)惡心,其實化驗肝功能馬上就可排除肝炎。此外,疰夏還因患者疲乏,渾身關節(jié)酸脹沉重而被疑為關節(jié)炎,當然化驗血液指標也屬正常。令人十分煩悶的是如果患了疰夏,有一點點發(fā)熱,沒什么藥片可服。其實,中藥的調理還是頗具療效的。一些芳香化濕,醒脾和胃的藥物如藿香、佩蘭、蔻仁、蘇梗等都能祛濕化濁,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小心夜冷

    夏季感冒很多,多由在炎熱夏天的晚上吹了過多的涼風所致??照{、電扇、室外露宿、受到雨淋都可使本來就已氣虛的人感受風寒,產生了汗閉、頭痛、怕冷、周身酸楚,而且這些“熱傷風”在炎熱的夏天又因汗出不出來而格外難受,此時,只要服些午時茶、姜湯等解表發(fā)汗的中藥,只要達到發(fā)汗的效果就可以了。

    冬病夏治

    幾千年來古代醫(yī)家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許多冬季??砂l(fā)生的疾患或以體質陽虛的病癥,在夏天進行調治,通過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可以達到疾病少發(fā)或不發(fā),這就叫做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抓住了夏季陽氣最盛,冬季陰盛陽衰為主這個特點,在陽氣最為旺盛的時候進行調治以防治冬季常發(fā)的疾患而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久咳、哮喘、痹癥、泄瀉是冬病夏治效果最好的疾病,常用的方法有針灸和進補。值得一提的是進補不應囿于冬令,夏天汗出很多,津液大量流失,對于一些陰虛體質的人在夏天服用西洋參、石斛、沙參、生地等是非常必要的。

    調理起居

    在夏季,由于天氣炎熱的關系,飲食起居很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如不注意,會使許多疾病的發(fā)病率增加,特別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更應注意。生活起居隨意化,晚睡晚起,貪吃貪睡,四肢不勤,以為這樣是享清福,實際上后患無窮,只會加速衰老的到來。早在《春秋左氏傳》中就說:“起居時,飲食節(jié),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jié),寒暑不適,則形累而壽命損”。定時的生活作息制度對人的健康長壽至關重要,而炎炎的長夏,是一年四季中生活作息制度最難以做到的??纯词且恍┬∈?,如定時起床,定時進餐,定時勞作,定時鍛煉,定時睡眠,定時排大便等,卻在每個人的生命長壽指數(shù)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夏季即將來臨,愿人們加強自我保健意識,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度過一個令人身心健康的愉快的長夏。

更多中藥材
  • 現(xiàn)代名醫(yī)施金墨先生從醫(yī)60多年,博覽醫(yī)籍。他在古今中外都在尋找。他學習嚴謹,醫(yī)理透徹,臨床經(jīng)驗豐富,療效顯著,尤其是善用對藥?,F(xiàn)總結施老治療失眠的經(jīng)驗,介紹如下:辨證施治分九法。施老將臨床上看到的失眠分為四種情況:睡眠不能;睡眠時間短,醒來......
  • 膽石癥是一種由膽汁沉積、膽道感染、膽道蛔蟲病或膽固醇代謝紊亂引起的疾病。它是消化道的常見病和常見病。其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中國膽石癥的自然人口發(fā)病率約為7.8%。據(jù)報道,膽結石與膽癌的發(fā)生有很強的相關性。隨著膽結石數(shù)量的增加,膽結石的風險也在增......
  • 組成 柴胡10克,瓜蔞根12克,當歸9克,紅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黃(酒浸)3克,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10克。功效 活血祛瘀,通絡散結。主治 跌仆損傷,瘀血留于脅下,痛不可忍者,亦可用治肋間神經(jīng)痛、肋軟骨炎等......
  • 腎臟之識眾所周知,中醫(yī)學的臟腑并非一個單純的解剖學概念,而是一個器官和功能的集合群,相關概念也因而呈現(xiàn)虛實相兼、過于抽象,且只有放在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下才能準確理解。在臟腑學說中,腎具有四個功能:一是藏精,主生殖、生長、發(fā)育;二是主水;三是主納......
  • 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遺作及學習《傷寒論》原文,總有不同的收獲。而今整理其注解《傷寒論》的原文時,引起筆者深思的是論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對此一讀而過,未引為重視。但近幾年常思考六經(jīng)類證、方證的六經(jīng)歸類,對不少方證難以認定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