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治療哮喘病

    1、天突一針哮喘平

    方法:取穴在胸骨上窩正中,令患者微仰頭取穴,直刺2分,然后將針尖轉(zhuǎn)向下方緊靠胸骨后壁,緩緩刺入0.5~1.5寸,待針下有一種沉澀緊感時,再左右捻轉(zhuǎn)10-20秒,留針5~15分鐘。

    2、針刺

    方法:取定喘、太淵,一般以右側(cè)為主。用直徑0.26~0.32毫米不銹鋼毫針為宜,針尖向脊柱下斜刺深1寸左右,太淵穴直刺深5分左右,針感放射至胸部則療效顯著。每次針刺得氣后,留針15~20分鐘,每隔5分鐘捻動一次,兩穴均以平補平瀉手法。每日1次,連續(xù)10次為一療程。

    3、氦氖激光穴位照射

    方法:激光照射天突、膻中、定喘、肺俞等穴(每次2~3穴),每穴6~8分鐘,每天1次,共10次。病程長、病情重者,休息一周后再照5次,以鞏固療效。

    4、挑四縫

    方法:在患者雙手內(nèi)側(cè)面第二指關(guān)節(jié)縫正中(除拇指外)消毒,8~12號注射針頭或三棱針、大號縫衣針1支,直刺指縫正中間,以刺到骨為限度(深約0.8厘米)。針拔后即有白色或淡黃色粘稠液體溢出,需加以擠出,擠出血也無防,然后用酒精棉球擦干。隔3天~1周1次,挑后手不下冷水,防止感染。

    5、隔姜灸

    方法:取大椎、肺俞(雙)穴,作隔姜灸3壯,以皮膚紅潤為度,10~20天治療1次,3次為1療程。第二次治療時局部如有水泡或潰爛未愈,改灸風門(雙)、膏盲(雙)。

    6、溫針

    取穴:一組為大椎、肺俞、內(nèi)關(guān)、腎俞、豐隆。

    二組為肺熱、內(nèi)關(guān)、脾氣、腎氣穴。

    第一組配方適宜于實證哮喘,大椎用壯火速滅之法。第二組配方適宜于虛證哮喘。兩方均用直接溫針文火自滅法。

    7、挑治

    在崇翼穴(第六頸椎棘突下崇骨穴旁5分)和喘息穴,用三棱針挑刺,3~5天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8、伏貼法

    取穴: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肺俞(雙)、心俞(雙)、膈俞(雙),共六個穴。

    方法:白芥子21克,元胡12克,細辛12克,甘遂21克,麝香1克。以上和藥(麝香除外)共研細末,用生姜汁或姜酊調(diào)成糊狀,再取麝香,制成6塊藥膏,分貼于穴位上,用紗布,膠布固定。

    本法選在陽熱最盛的三伏天,共貼3次,每次間隔10天。每次貼敷的時間須在2小時以上(兒童可酌減),一般不超過3個小時。以上午貼治為宜,且晴天優(yōu)于陰天。連貼3年為1個療程。

    9、耳針治療哮喘

    取穴平喘點、心、肺、神門、胃、胸、交感(除平喘點雙側(cè)外,其余均取左側(cè)),結(jié)合體穴膻中、內(nèi)關(guān)(左)、合谷(右)。針刺30分鐘,每日一次,連續(xù)兩天。10.穴位遠紅外線照射治療。

    取穴定喘、天突等。遠紅外線輻射器照射穴位,直至癥狀減輕。

更多中藥材
  • 這個木香順氣丸,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行氣化濕,還有健脾和胃這樣一個作用。我們都知道脾胃屬于三焦當中的中焦,起到一個讓濁物下行讓清氣暢行的作用。但是當濕邪阻滯脾胃以后,中焦交通的功能就被破壞,從而導致濁氣不能下行,而有時候反而往上走,就會產(chǎn)生一系......
  • 由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當歸、白芍藥,熟地黃,川芎所組成。其中當歸能夠補血養(yǎng)血,活血通經(jīng)。川芎呢,是行氣養(yǎng)血的一把好手,還有血家之氣藥的美稱,并且它還能夠止痛,比如說痛經(jīng)和常見的一些頭痛。白芍呢,它既能柔肝養(yǎng)血,又能平肝止痛,還能收斂肝......
  • 該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并不復雜,只有四味藥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方中半夏是化痰的主力軍,它性格燥烈,可以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通過它的溫燥之性來減少濕痰的產(chǎn)生,并且半夏可以把痰濕化開,然后再排出體外。陳皮同樣是一味燥濕化痰的......
  • 氣功鍛煉方法多種多樣,但都能達到保健的效果。同時,各種氣功鍛煉方法所遵循的要點也是共同的。掌握氣功鍛煉的要點,不僅有助于提高氣功的質(zhì)量和效果,還能消除運動員在氣功練習中產(chǎn)生的一些不必要的擔憂。氣功保健的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1.身心放松......
  • 那么在具體臨床應(yīng)用的時候。首先在白癜風治療中,我們應(yīng)該“象”思維,什么叫象思維呢?就是我們中醫(yī)說的取類比象的方法,一些白色的藥物,它可以進入到白色的區(qū)域而達到治療的效果,一些黑色的藥物呢,可以調(diào)和和治療白色的病變。這樣的話,我們在選擇藥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