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經行泄瀉

    【概述】

    每逢月經來潮時大便溏薄或泄瀉次數(shù)增多,經后大便恢復正常者稱“經行泄瀉”。本病一般在月經來潮前2~3日即開始泄瀉,至經凈后,大便即恢復正常,也有至經凈后數(shù)日方止。這種證候可持續(xù)數(shù)年,日久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以育齡期婦女多見,中藥治療預后良好,屬中醫(yī)的經行前后諸證,相當于西醫(yī)的經前期緊張綜合征。經行泄瀉主要原因是脾氣虛弱為主,或因血虛肝旺,克犯脾氣,或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溫運失常。本病的治療以健脾止瀉為主,調經為輔。如因肝旺脾弱者宜健脾抑肝。如因腎虛脾弱者直健脾溫腎。

    【病因病理】

    1.脾氣虛弱 脾司運化,脾氣主升,脾能統(tǒng)血。

    當經行之時,則血注于沖脈,以為月經。如因脾氣素虛者,經行時而脾氣更弱,以致運化無權,清氣下陷,導致水濕停滯于腸,而為經行泄瀉。

    2.肝旺脾弱 肝主藏血,其性喜疏泄條達,如因肝氣郁結,肝郁橫逆,克制脾氣,則運化乏力,而脾氣益虛冰溫下流,亦可引起經行泄瀉。

    3.脾腎兩虛 脾之運化有賴于腎陽的溫運以助消化,腎陽不足,則導致脾陽不振,濕濁內聚,經行脾腎更虧,濕困脾陽而致經期大便泄瀉。

    【診斷要點】

    1.根據每逢月經前或月經期出現(xiàn)大便溏薄或大便泄瀉,經凈后大便恢復正常進行診斷。

    2.需與慢性腸炎及其他腸道疾病作鑒別,可作大便常規(guī)檢查、大便培養(yǎng)和腸鏡檢查等。

    【辯證分型】

    1.脾氣虛弱 經前或經行大便泄瀉,呈周期性的發(fā)病,輕者大便溏薄,重者大便清稀,每日2~3次,下腹隱隱作痛,或不痛,或腸嗚,面色少華,精神倦怠,飲食不佳。苔薄白,舌淡胖,脈遲緩無力。

    2.肝旺脾弱 經前或經行大便溏薄或泄瀉,倦怠乏力,少腹、胸脅脹痛,腹痛即瀉。苔薄白,舌淡,脈細而弦。

    3.脾腎兩虛 月經前或經行大便清薄,或五更泄瀉,面色晦黯,腰腿酸軟,下肢畏冷,或臍中隱痛,小便清長。苔白滑,舌質淡,脈沉遲,或沉細。

    【分型治療】

    1.脾氣虛弱治法。健脾止瀉。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黨參10克 黃芪15克 炒白術12克 茯苓15克 桔梗6克 陳皮6克 炮姜5克 淡吳萸6克 淮山藥12克 六神曲12克加減:經行量多者,加仙鶴草30克、花蕊石15克;腹脹者,加木香9克、積殼9克;納少者加砂仁3克(后下)、木香6克;脾陽虛甚者,加附子6克(先煎)。

    2.肝旺脾弱治法:抑肝健脾。方藥:痛瀉要方加減。

    炒白術12克 炒白芍9克 防風炭9克 陳皮6克 柴胡9克 吳茱萸3克 木香6克 茯苓9克 生姜3克 炙甘草3克加減:脅痛者,加郁金9克、八月札9克;月經先后無定期,量少者,加女貞子9克、仙靈脾9克、佛手片9克;苔膩者,加川樸10克、枳殼9克、山楂炭10克。

    3.脾腎兩虛治法:溫腎健脾。

    方藥:健固湯合四神丸加減。

    黨參12克 炒白術10克 茯苓12克 炮姜炭9克 補骨脂12克 肉豆蔻10克 巴戟天10克 肉桂5克(后下)炙甘草3克 大棗10枚。

    加減:大便久瀉不止者,加河子9克、烏梅肉10克、禹余糧12克、煨肉果9克;月經失調,腰酸膝軟者,加仙靈脾10克、巴戟天10克、懷牛膝9克;經量少者,加益母草12克、香附9克。

    【中成藥】

    1.四神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腎虛泄瀉者。

    2.香砂六君子九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

    用于脾虛泄瀉者。

    3.暖臍膏 貼于臍部,用于寒證泄瀉者。

    4.健脾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虛泄瀉者。

    5.右歸九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腎陽虛者。

    6.歸脾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虛泄瀉,伴月經失調者。

    【簡便方】

    1.生姜5片、紅糖30克,水煎,分2次服。用于寒瀉者。

    2.白扁豆60克、紅棗60克(去核)、黑糯米適量,煮粥。用于脾虛泄瀉者。

    3.淮山藥50克、糯米適量,煮粥服用。適用于脾虛及脾腎兩虛者。

    4.制附塊30克、糯米適量,煮粥。適于腎虛五更泄瀉者。

    【其它療法】

    體針 取足三里、腎俞、大腸俞等穴,溫針或文灸,每日1次,每次選2穴,交替選穴。用于脾虛或脾腎兩虛之泄瀉。

    【注意事項】

    l.經行泄瀉與體質虛弱有關,尤其是牌和腎虛弱者,因此平時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預防本病的發(fā)生。

    2.經行泄瀉者少食油膩不消化食物。醫(yī)生用藥時盡量避免潤腸、滑腸之藥,如桃仁、胡桃肉、芝麻、杏仁、柏子仁等。

    3.經后可服健脾益腎中藥調理,增強脾、腎功能,調整沖任氣血平衡,能防止復發(fā)。

    4.對經行泄瀉久治不愈者,或癥狀明顯加重者,應考慮腸道病變可能,作大便常規(guī)、大便培養(yǎng)或腸鏡檢查等。

更多中藥材
  • 大家好,今天我們講一個醫(yī)案,這是一個氣虛的患者,這個氣虛主要是脾氣虛,其實氣虛包括好多種脾氣虛、肺氣虛、心氣虛啊,但總的來說還是以脾氣虛為主。因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嘛,當他虛了之后,整個人體一身之氣也就虛了。李先生三十歲,比較年輕,雖然年輕......
  • 第一個我們現(xiàn)在最多的就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來的,關于煩躁啊、郁悶啊,想的事特別多呀。那么這個問題呢在中醫(yī)講的什么屬于叫肝陽上亢,肝火上炎都會出現(xiàn)什么頭暈的反應。第二個生活習慣,比如熬夜為什么會頭暈呢?我們頭暈有很多原因,有氣虛、血虛、濕熱、痰......
  • 肝郁氣滯是我們現(xiàn)在非常常見的一個情況,現(xiàn)在就會壓力比較大呀。這階段疫情也比較嚴重,大家就是覺得比較緊張。那么這個時候肝郁的患者更多了。那么有的時候說就是生個氣唄,哎,無所謂,哎,情緒不好嘛又能怎么樣呢?但是長久的這種肝氣郁結,肝氣不疏所造成......
  • 第一個呢就是有生理性的原因,就是喝水特別多,一次性喝好多水。還有的時候就是喝酒,喝酒之后吸收特別快,排泄也非???,這種也是正常的。還有那時候天特別冷的時候,天冷之后受這個冷空氣刺激排尿會比較多。那么這些都是由正常的一些反應,不要擔心過度。但......
  • 大家好。過敏性鼻炎是常發(fā)的這么一個疾病啊,尤其現(xiàn)在開始入秋,天氣轉涼之后就容易犯了。那么這個原因在于哪兒呢?就是由于正氣不足,感受外界風寒所造成的。給大家分享一個醫(yī)案,這是一位劉先生,四十六歲,他的特點是什么呢?就是每到十月底十一月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