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仲景(1)

    張仲景,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于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拜師: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戰(zhàn)爭頻繁,社會動蕩,疫癘流行,民不聊生。他看到史書中記載扁鵲治病一望便知病在何處(見齊恒公的事跡)十分感慨,想到:前人能做到,我們?yōu)楹尾荒埽慨斀窬邮乐?,只知競逐權勢,追求名利,不問人民疾苦,不留心醫(yī)藥,精究方術,以解除人民的疾苦呢?因此,他便決心研究醫(yī)學,以救死扶傷,解除人民病痛為職志。張仲景少年聰敏、穩(wěn)重、善思、好學。他拜同郡張伯祖為師,立志終身致力于發(fā)展祖國醫(yī)學事業(yè)?!扒喑鲇谒{而勝于藍”很快,“仲景之術精于伯祖”(《襄陽府志》)

    著書:建安年間瘟疫大流行,人民死亡慘重,甚至舉族滅絕。正象曹操之子曹植在《曹集詮評·說疫氣》中所說:“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人死之多,使一些城鎮(zhèn)成了空都。張仲景宗族二百多人,建安紀年以來,未到十年,死于大疫者竟達三分之二,傷寒占百分之七十。面對這種慘痛的景象,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總結繼承了漢以前的醫(yī)學理論和實踐,收集民間許多驗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寫成了醫(y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書中把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各種癥狀,根據(jù)病人體質的強弱,引起生理及病理的變化,以及病勢進退緩急等變化,歸經為六個證侯類型。其中三陽經證多為熱證、實證,三陰經證多為寒證、虛證。張仲景根據(jù)六經辨證的理論,采用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法進行臨床治療。

    坐堂:張仲景主張醫(yī)學要不斷進步,醫(yī)生對患者要熱情負責。相傳,他做長沙太守時也不忘為百姓解除疾苦。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隨便接近百姓。但他認為只有接觸百姓,才能給他們治病,也才能提高醫(yī)術。于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即擇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而專為百姓治病。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個仔細地給百姓治病。時間久了,形成了慣例。每逢初一和十五這兩天,他的衙門前就聚集了許多來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為紀念張仲景,后來人們就把坐在藥鋪(店)里給人看病的醫(yī)生通稱為“坐堂醫(yī)生”。(《名醫(yī)治學錄》)

    貢獻:《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yī)學“辨證論治”的規(guī)律,它奠定了中醫(y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chuàng)了祖國醫(y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后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歷代醫(y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yī)圣”,故有“醫(yī)圣者,即醫(y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迸c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鏈接),讀了《傷寒論》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鏈接)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唐代醫(yī)家孫思邈(鏈接)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yī)方的寶貴。《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yī)家必讀。

更多中藥材
  • 這個免疫力啊,其實不光是西醫(yī)的名詞,在中醫(yī)《黃帝內經》上說的是叫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也就是說你的免疫力充足,外部有的邪氣呢,就不可能干擾或者侵襲你,經常生病呢,歸根到底還是體內的正氣不足。尤其指的是一些慢性病。因為正氣和邪氣是一對相對的概念......
  • 今天跟大家說一說,那么從中醫(yī)角度來說,主要就有三大原因,主要就是虛實,我們所說的虛呢,就是氣血不足,或者是肝腎不足,那么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呢天生可能就是虛弱一些,有些人是因為后天因素,包括房勞過度啊,或者是工作上過于勞累啊,操心......
  • 那么中醫(yī)來說呢,氣和血是人體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看一個人呢,有沒有精氣神啊,主要是看這個氣血是否充足,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氣血不足啊,就會導致許多疾病,就會產生許多臨床不適的表現(xiàn),那么我們一般大家都知道的就是這個補氣血的枸杞啊,大棗啊。......
  •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講一講出自于《景岳全書》的左歸丸和右歸丸的異同。那么首先我們來看左歸丸這首方子主要解決的是真陰虧虛之證,那這首方子是張景岳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化裁而來的,那么因為此時的患者是一個真陰虧虛,六味地黃丸只是解決了腎陰不足之......
  • 那么健忘與生性遲鈍,天資不足還是有不同的。歷代醫(yī)家認為健忘與心,脾,腎三臟密切相關,那么形成健忘的病機有哪些呢?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塊兒分享一下健忘常見的幾種病機。首先就是我們這兒說的心脾不足了。心脾不足我們常見的就是失眠,健忘,心悸,怔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