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一、關于脈學應有的認識
祖國醫(yī)學的寶庫,無論是在哪一個部門,都值得我們去發(fā)掘。拿脈學來說;這里面也蘊有著無盡的豐富的寶藏。脈學的文獻資料,有必要進行深入地學習,特別是應該而且需要向老年中醫(yī)前輩們學習活的經驗。
脈學的祖師除內經外,便是扁鵲。也就是太史公所講的:“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后來倉公傳黃帝扁鵲之脈書,脈學在世界醫(yī)學中成為一門獨特的學問。倉公是起了承先啟后的作用的。倉公在脈學上做了很多工夫,倉公說:淳于意診齊王太后病,一看脈,便說是風癉客于胞。因為他切脈發(fā)現太陰之口,現出濕然風氣的脈形,于是他參照脈法所提示的:“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而現在出現的這種近似的而實際有所不同的脈象,是脈大而躁。大是膀胱氣,躁是里面熱,因此患者尿赤,因此知道他的風熱客于胞的病情,從而能夠斷定他的生死了。脈學在史上已有明文記載。而我國脈學流傳到了張仲景,那已經更進一步。仲景的傷寒金匱,凡是論病,幾乎要先講脈。而傷寒論區(qū)別傷寒與中風的,主要還是根據脈象。晉人王叔和脈經,是論脈學的專書。宋人許叔微的本事方,完全依據脈象斷定用藥。古來許多大醫(yī)生,沒有不是曾經在脈診上做過功夫的。脈書很多,不暇列舉。同時脈學也不是一種“一蹴即就”的學問,所謂“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這是形容脈學并非只憑淺嘗就可以成功,必須深入體會才能逐步掌握其精神與實質的。以倉公為例,倉公說:“問臣意:'診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臣意對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敗逆者不可治,其順者乃治之。心不精脈,所期死生,視可治,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當然一個人所能知道和掌握的,究竟是有限的。今天我們發(fā)掘祖國醫(yī)學的脈學遺產,通過集體研究,或把個人的點滴心得和經驗,交流彙合起來,所謂集腋成裘,成效必然是可觀的。
脈學的內容,雖然說是很深奧但如果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虛心地去鉆研,也可以說是易學易懂的。徐洄溪說得好:“夫證之不齊,莫可端倪而盡,欲以三指洞其機,則戞戞乎難之矣。語云:'胸中了了,指下難明’,此深心體悉,不肯自欺之言。然脈雖變化無定,而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之應于指下者,又自有確乎不易之理。思之思之,鬼神將通之耳”。所謂“鬼神將通之”是指的深而且透的體會。所以徐氏在這篇脈論的尾端水“況有象可求,學者精勤,則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隨后又說:“夫脈理淵微,須心領神會,未可以言求”。這都是他在講脈學之中的“審象論”里的說話。可見真的對脈學有造詣的,不但是胸中了了,指下也應該是了了的。
二、看脈知病
因此,由于指下能夠了了,那么脈診也就成為一種辨識病證的規(guī)尺了。許多病癥,一經切脈,往往不必通過病人的自訴,而病人所有的苦楚,醫(yī)者是不待煩言而解的;然而這必是“學者精勤,熟能生巧”,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域?,F在先舉一些看脈知病的例子:
我在江西看見三位老中醫(yī)前輩,能夠一看脈便知道是什么病證,他不用人家講,便知道十九了。一位是九江的蔣以莊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人講;群眾的威信很高。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逃難到大后方,當地有位名醫(yī)聽見病家不斷反映,說他看脈知病,覺得很懷疑,認為這不過是一種“開業(yè)術”,曾兩次叫自己的染病的親戚去他那里就診,試試他的脈診本領。結果,病情癥候都是未經自訴而被一一寫在方箋的脈案上。這位名醫(yī)于是備辦了禮物親自去拜候他,老先生也賫禮回看,成了學術上的朋友。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國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說癥候,而療效卻很高。有的老先生連起因和病的傳變,都能給你全部說出,恍如他親眼所見。我所見到的這幾位老先生,都已經死了。十余年來,群眾們還傳說著他們的神奇的技術。我來到廣東,也遇見過幾位這樣的老中醫(yī)。記得在1955年的時候,我和蕉嶺的一位徐老先生會診,他也不待病人講病,而能敘述患者的癥候如數家珍。我和他往診各種各樣的病例,他所指述的,大致都很準確。某地有一位黃老先生,看脈的經驗非常豐富。由于這樣,他倒不喜歡別人說病。據說,他比上述的蔣老先生的脈理還要深奧。黃老先生遇有病人對他說:“醫(yī)生,我頭痛目花”等,他便不高興。今天我不是提倡這種作風,而是想通過這些我所曾耳聞目見的生動的事例,來旁證祖國醫(yī)學的脈診學方面,它所存在的的精蘊是完全肯定的。西醫(yī)張公讓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說過:有一次他和一位老中醫(yī)同乘火車,途中隔鄰車廂有乘客患病,找醫(yī)生往診,于是張先生和那位老中醫(yī)同去看他。那位老中醫(yī)把脈一摸,即說:“你這是喉嚨痛”。張先生大為奇怪,因此在文章里說:“中醫(yī)的脈學確實是值得研究的”。據說張先生是五代祖?zhèn)鞯闹嗅t(yī),同時是協(xié)和醫(yī)學院肄業(yè),中山大學醫(yī)科畢業(yè)的西醫(yī)。從這許多事實證明,所謂把脈知病,絕不是什么臆測屢中,玄妙無稽的。凡是對脈診有研究的人,他們的言之鑿鑿的脈法,極大可能是說得出,做得到,兌得現的。有關體現在脈診的事例的一些奇跡,若非親身歷驗,似亦難怪其不易置信。
三、憑脈用藥
對脈學能夠掌握它運用它的好處,不只是在于會把脈知病。其更大的作用乃在于憑脈用藥。而依憑脈來用藥的效果也比較照癥候用藥要快速和可靠的多。同時,那些顧慮偏寒偏熱,太消太補的問題,也無非庸人自擾,是十分多余的。有是證用是藥,這不過僅是關于臨床診療規(guī)律的一般說法;很早的年代,仲景指出了平脈辨證的重要性。就因為外表見證,常不可憑。為什么呢?原來外證常常是似是而非,甚至有外表的見證,與內部實際的病變的情況,恰恰相反。惟有依靠平脈辨證,才易于抓住問題的實質。許裔宗說:“古之名手,惟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后識病……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于獵,未知兔所,多發(fā)人馬,空地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療病,不亦疏乎”?所以憑脈治病的道理,主要是由是那一種病,在脈上見于那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它的“所苦”在于那一臟那一腑,那真是所謂洞垣一方,盡見五臟癥結了。這樣,再根據經絡臟腑而選方用藥,其取效也應該是會事半功倍的。已故精于脈理的王老先生曾說過:“前人給我們指示著: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行之,可以為上工??梢娝脑\之中,切脈頗為重要。脈診學如果搞得好的話,那任何疾病的真相和根由,都莫能逃于三個指頭之下。如果這樣,而治病不見效的,是不會有的事。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病有千變,脈終不變,或者病的外形雖然相同,而病的內情則往往全然不同。所以根據那一個脈位的虛實,用補用瀉,則應無往不利?,F以溫病為例:比方說:學習了吳又可、王孟英的皮毛,一見溫病發(fā)熱,竟一股腦兒概用銀花、菊花、連翹、豆卷、梔子、菖蒲等,這樣的對癥用藥(其實這里所舉的是對病用藥),往往不做不生效力,而且有時是會愈治愈壞的。其實吳王治溫病,何嘗是這樣簡單的呢?喻嘉言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他說:冬不藏精,而感受寒邪所形成的溫病,看見身熱脈沉緊,身重嗜臥等癥,應該知道它是風溫。而照喻氏的主張,則必須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溫經散邪。那么推尋喻氏的說法,如果不是以脈象占重要的診斷部分,那如何敢用這類辛溫的藥劑?從這里,也可知道趙養(yǎng)葵每每有用大劑六味地黃湯治溫病的緣故了。去年臺山用附桂八味丸方治療乙型腦炎的變例,脈診的根據也應該是重要的一環(huán)。中醫(yī)學院的一位老師用干姜附子治療一例流感高熱,那人口干、舌苔干黃而厚服了一包藥,第二天身熱除盡,舌苔退了,口也潤了這不是根據脈診用藥而取效的最顯著的例子嗎?
六、脈學座談的形式
脈診在臨床應用上的經驗交流,希望老前輩們根據多年的體會和心得,有多少談多少,不拘形式,像談家常那樣,油鹽醬醋,一點一滴都好。汕頭老中醫(yī)林維鏞先生和我談到脈學,他說:“我?guī)渍剮追N”。像右關脈芤弱,表征胃實質的缺損,是消化性潰瘍病。像脈氣不規(guī)則,為腹瘤形成之征。像紫斑病而現浮芤之脈,其預后必然不良等。這些我都已寫進嶺南醫(yī)話里面。這樣,各人所談的即使很少,大家匯合起來,便可以蔚為壯觀。相信老前輩們的脈學經驗是一時談不盡說不完的。關于何種脈,一按即知為何種病,或者什么病,服了許多藥都無效,后來根據其脈象所見,投藥一兩劑即獲起死回生?;蛘哂行┎》浅NkU沉重,但因為脈象所標示的,而斷定它無關緊要?;蛘卟蓦m輕,卻出現了某種脈征,因而斷定其不能度過冬至等,這些經驗都是十分寶貴的。這里所說的,并不是說診病只要專講脈便什么都可以不管,不是唯脈學論,而是說在討論脈學的時候,則必須以脈診在臨床診斷上有其重要的意義為重點突出。因此這里并不等于是在排除脈診以外的其它診法,或破壞四診合參的統(tǒng)一性。但是,說脈診是診法中的上乘功夫,也并非全然沒有理由的。經驗證明,脈診和色診,兩者同樣居于等量齊觀的地位。內經不是有著“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的話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一、關于脈學應有的認識
祖國醫(yī)學的寶庫,無論是在哪一個部門,都值得我們去發(fā)掘。拿脈學來說;這里面也蘊有著無盡的豐富的寶藏。脈學的文獻資料,有必要進行深入地學習,特別是應該而且需要向老年中醫(yī)前輩們學習活的經驗。
脈學的祖師除內經外,便是扁鵲。也就是太史公所講的:“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后來倉公傳黃帝扁鵲之脈書,脈學在世界醫(yī)學中成為一門獨特的學問。倉公是起了承先啟后的作用的。倉公在脈學上做了很多工夫,倉公說:淳于意診齊王太后病,一看脈,便說是風癉客于胞。因為他切脈發(fā)現太陰之口,現出濕然風氣的脈形,于是他參照脈法所提示的:“沉之而大堅,浮之而大緊者,病主在腎。”而現在出現的這種近似的而實際有所不同的脈象,是脈大而躁。大是膀胱氣,躁是里面熱,因此患者尿赤,因此知道他的風熱客于胞的病情,從而能夠斷定他的生死了。脈學在史上已有明文記載。而我國脈學流傳到了張仲景,那已經更進一步。仲景的傷寒金匱,凡是論病,幾乎要先講脈。而傷寒論區(qū)別傷寒與中風的,主要還是根據脈象。晉人王叔和脈經,是論脈學的專書。宋人許叔微的本事方,完全依據脈象斷定用藥。古來許多大醫(yī)生,沒有不是曾經在脈診上做過功夫的。脈書很多,不暇列舉。同時脈學也不是一種“一蹴即就”的學問,所謂“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這是形容脈學并非只憑淺嘗就可以成功,必須深入體會才能逐步掌握其精神與實質的。以倉公為例,倉公說:“問臣意:'診病決死生,能全無失乎?’臣意對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脈,乃治之。敗逆者不可治,其順者乃治之。心不精脈,所期死生,視可治,時時失之’,臣意不能全也”。當然一個人所能知道和掌握的,究竟是有限的。今天我們發(fā)掘祖國醫(yī)學的脈學遺產,通過集體研究,或把個人的點滴心得和經驗,交流彙合起來,所謂集腋成裘,成效必然是可觀的。
脈學的內容,雖然說是很深奧但如果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和虛心地去鉆研,也可以說是易學易懂的。徐洄溪說得好:“夫證之不齊,莫可端倪而盡,欲以三指洞其機,則戞戞乎難之矣。語云:'胸中了了,指下難明’,此深心體悉,不肯自欺之言。然脈雖變化無定,而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之應于指下者,又自有確乎不易之理。思之思之,鬼神將通之耳”。所謂“鬼神將通之”是指的深而且透的體會。所以徐氏在這篇脈論的尾端水“況有象可求,學者精勤,則熟能生巧,三指多回春之德矣”。隨后又說:“夫脈理淵微,須心領神會,未可以言求”。這都是他在講脈學之中的“審象論”里的說話。可見真的對脈學有造詣的,不但是胸中了了,指下也應該是了了的。
二、看脈知病
因此,由于指下能夠了了,那么脈診也就成為一種辨識病證的規(guī)尺了。許多病癥,一經切脈,往往不必通過病人的自訴,而病人所有的苦楚,醫(yī)者是不待煩言而解的;然而這必是“學者精勤,熟能生巧”,才能夠達到這樣的境域?,F在先舉一些看脈知病的例子:
我在江西看見三位老中醫(yī)前輩,能夠一看脈便知道是什么病證,他不用人家講,便知道十九了。一位是九江的蔣以莊老先生,生平看病,很少需要人講;群眾的威信很高。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逃難到大后方,當地有位名醫(yī)聽見病家不斷反映,說他看脈知病,覺得很懷疑,認為這不過是一種“開業(yè)術”,曾兩次叫自己的染病的親戚去他那里就診,試試他的脈診本領。結果,病情癥候都是未經自訴而被一一寫在方箋的脈案上。這位名醫(yī)于是備辦了禮物親自去拜候他,老先生也賫禮回看,成了學術上的朋友。另一位是南昌的姚國美先生,也常是不必要病人自己述說癥候,而療效卻很高。有的老先生連起因和病的傳變,都能給你全部說出,恍如他親眼所見。我所見到的這幾位老先生,都已經死了。十余年來,群眾們還傳說著他們的神奇的技術。我來到廣東,也遇見過幾位這樣的老中醫(yī)。記得在1955年的時候,我和蕉嶺的一位徐老先生會診,他也不待病人講病,而能敘述患者的癥候如數家珍。我和他往診各種各樣的病例,他所指述的,大致都很準確。某地有一位黃老先生,看脈的經驗非常豐富。由于這樣,他倒不喜歡別人說病。據說,他比上述的蔣老先生的脈理還要深奧。黃老先生遇有病人對他說:“醫(yī)生,我頭痛目花”等,他便不高興。今天我不是提倡這種作風,而是想通過這些我所曾耳聞目見的生動的事例,來旁證祖國醫(yī)學的脈診學方面,它所存在的的精蘊是完全肯定的。西醫(yī)張公讓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說過:有一次他和一位老中醫(yī)同乘火車,途中隔鄰車廂有乘客患病,找醫(yī)生往診,于是張先生和那位老中醫(yī)同去看他。那位老中醫(yī)把脈一摸,即說:“你這是喉嚨痛”。張先生大為奇怪,因此在文章里說:“中醫(yī)的脈學確實是值得研究的”。據說張先生是五代祖?zhèn)鞯闹嗅t(yī),同時是協(xié)和醫(yī)學院肄業(yè),中山大學醫(yī)科畢業(yè)的西醫(yī)。從這許多事實證明,所謂把脈知病,絕不是什么臆測屢中,玄妙無稽的。凡是對脈診有研究的人,他們的言之鑿鑿的脈法,極大可能是說得出,做得到,兌得現的。有關體現在脈診的事例的一些奇跡,若非親身歷驗,似亦難怪其不易置信。
三、憑脈用藥
對脈學能夠掌握它運用它的好處,不只是在于會把脈知病。其更大的作用乃在于憑脈用藥。而依憑脈來用藥的效果也比較照癥候用藥要快速和可靠的多。同時,那些顧慮偏寒偏熱,太消太補的問題,也無非庸人自擾,是十分多余的。有是證用是藥,這不過僅是關于臨床診療規(guī)律的一般說法;很早的年代,仲景指出了平脈辨證的重要性。就因為外表見證,常不可憑。為什么呢?原來外證常常是似是而非,甚至有外表的見證,與內部實際的病變的情況,恰恰相反。惟有依靠平脈辨證,才易于抓住問題的實質。許裔宗說:“古之名手,惟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后識病……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于獵,未知兔所,多發(fā)人馬,空地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療病,不亦疏乎”?所以憑脈治病的道理,主要是由是那一種病,在脈上見于那一部分,就可以知道它的“所苦”在于那一臟那一腑,那真是所謂洞垣一方,盡見五臟癥結了。這樣,再根據經絡臟腑而選方用藥,其取效也應該是會事半功倍的。已故精于脈理的王老先生曾說過:“前人給我們指示著:善調尺者,不待于寸,善調脈者,不待于色。能參合行之,可以為上工??梢娝脑\之中,切脈頗為重要。脈診學如果搞得好的話,那任何疾病的真相和根由,都莫能逃于三個指頭之下。如果這樣,而治病不見效的,是不會有的事。這是為什么呢?就因為病有千變,脈終不變,或者病的外形雖然相同,而病的內情則往往全然不同。所以根據那一個脈位的虛實,用補用瀉,則應無往不利?,F以溫病為例:比方說:學習了吳又可、王孟英的皮毛,一見溫病發(fā)熱,竟一股腦兒概用銀花、菊花、連翹、豆卷、梔子、菖蒲等,這樣的對癥用藥(其實這里所舉的是對病用藥),往往不做不生效力,而且有時是會愈治愈壞的。其實吳王治溫病,何嘗是這樣簡單的呢?喻嘉言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他說:冬不藏精,而感受寒邪所形成的溫病,看見身熱脈沉緊,身重嗜臥等癥,應該知道它是風溫。而照喻氏的主張,則必須處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溫經散邪。那么推尋喻氏的說法,如果不是以脈象占重要的診斷部分,那如何敢用這類辛溫的藥劑?從這里,也可知道趙養(yǎng)葵每每有用大劑六味地黃湯治溫病的緣故了。去年臺山用附桂八味丸方治療乙型腦炎的變例,脈診的根據也應該是重要的一環(huán)。中醫(yī)學院的一位老師用干姜附子治療一例流感高熱,那人口干、舌苔干黃而厚服了一包藥,第二天身熱除盡,舌苔退了,口也潤了這不是根據脈診用藥而取效的最顯著的例子嗎?
六、脈學座談的形式
脈診在臨床應用上的經驗交流,希望老前輩們根據多年的體會和心得,有多少談多少,不拘形式,像談家常那樣,油鹽醬醋,一點一滴都好。汕頭老中醫(yī)林維鏞先生和我談到脈學,他說:“我?guī)渍剮追N”。像右關脈芤弱,表征胃實質的缺損,是消化性潰瘍病。像脈氣不規(guī)則,為腹瘤形成之征。像紫斑病而現浮芤之脈,其預后必然不良等。這些我都已寫進嶺南醫(yī)話里面。這樣,各人所談的即使很少,大家匯合起來,便可以蔚為壯觀。相信老前輩們的脈學經驗是一時談不盡說不完的。關于何種脈,一按即知為何種病,或者什么病,服了許多藥都無效,后來根據其脈象所見,投藥一兩劑即獲起死回生?;蛘哂行┎》浅NkU沉重,但因為脈象所標示的,而斷定它無關緊要?;蛘卟蓦m輕,卻出現了某種脈征,因而斷定其不能度過冬至等,這些經驗都是十分寶貴的。這里所說的,并不是說診病只要專講脈便什么都可以不管,不是唯脈學論,而是說在討論脈學的時候,則必須以脈診在臨床診斷上有其重要的意義為重點突出。因此這里并不等于是在排除脈診以外的其它診法,或破壞四診合參的統(tǒng)一性。但是,說脈診是診法中的上乘功夫,也并非全然沒有理由的。經驗證明,脈診和色診,兩者同樣居于等量齊觀的地位。內經不是有著“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