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藥用植物害蟲綠尾大蠶蛾
學名
Acto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 屬鱗翅目,天蛾科。別名水青蛾、長尾月蛾。分布河北、河南、江蘇、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廣西、四川、臺灣等省。
寄主
為害藥用植物山茱萸、丹皮、杜仲等。此外還為害果樹、林木等。
為害特點
幼蟲食葉,低齡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稍大便把全葉吃光,僅殘留葉柄或粗脈。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32—38mm,翅展l00—130mm。體粗大,體被白色絮狀鱗毛而呈白色。頭部兩觸角間具紫色橫帶l條,觸角黃褐色羽狀;復眼大,球形黑色。胸背肩板基部前緣具暗紫色橫帶1條。翅淡青綠色,基部具白色絮狀鱗毛,翅脈灰黃色較明顯,緣毛淺黃色;前翅前緣具白、紫、棕黑三色組成的縱帶1條,與胸部紫色橫帶相接。后翅臀角長尾狀,長約40mm,后翅尾角邊緣具淺黃色鱗毛,有些體略帶紫色。前、后翅中部中室端各具橢圓形眼狀斑1個,斑中部有l(wèi)透明橫帶,從斑內(nèi)側向透明帶依次由黑、白、紅、黃四色構 成,黃褐色外緣線不明顯。腹面色淺,近褐色。足紫紅色。卵扁圓形,直徑約2mm,初綠色,近孵化時褐色。幼蟲體長80—10omm,體黃綠色粗壯、被污白細毛。體節(jié)近6角形,著生肉突狀毛瘤,前胸5個,中、后胸各8個,腹部每節(jié)6個,毛瘤上具白色剛毛和褐色短刺;中、后胸及第8腹節(jié)背上毛瘤大,頂黃基黑,他處毛瘤端藍色基部棕黑色。第1—8腹節(jié)氣門線上邊赤褐色,下邊黃色。體腹面黑色,臀板中央及臀足后緣具紫褐色斑。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橫帶。蛹長40一45mm,橢圓形,紫黑色,額區(qū)具1淺斑。繭長45—50mm,橢圓形,絲質(zhì)粗糙,灰褐至黃褐色。
生活習性
年生2代,以繭蛹附在樹枝或地被物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尾、產(chǎn)卵。卵期10余天。第1代幼蟲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發(fā)生,7月中旬化蛹,蛹期10一15天。7月下旬一8月為一代成蟲發(fā)生期。第2代幼蟲8月中旬始發(fā),為害至9月中下旬,陸續(xù)結繭化蛹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日落后開始活動,21—23時最活躍,蟲體大笨拙,但飛翔力強。卵喜產(chǎn)在葉背或枝干上,有時雌蛾跌落樹下,把卵產(chǎn)在土塊或草上,常數(shù)?;蚺家姅?shù)十粒產(chǎn)在一起,成堆或排開,每雌可產(chǎn)卵200一300粒。成蟲壽命7—12天。初孵幼蟲群集取食,2、3齡后分散,取食時先把1葉吃完再為害鄰葉,殘留葉柄,幼蟲行動遲緩,食量大,每頭幼蟲可食100多片葉子。幼蟲老熟后于枝上貼葉吐絲結繭化蛹。第2代幼蟲老熟后下樹,附在樹干或其他植物上吐絲結繭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秋后至發(fā)芽前清除落葉、雜草,并摘除樹上蟲繭,集中處理。(2)利用黑光燈誘蛾,并結合管理注意捕殺幼蟲。(3)此蟲不需單獨防治,結合其他害蟲,使用藥劑兼治即可。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藥用植物害蟲綠尾大蠶蛾
學名
Acto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 屬鱗翅目,天蛾科。別名水青蛾、長尾月蛾。分布河北、河南、江蘇、江西、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廣西、四川、臺灣等省。
寄主
為害藥用植物山茱萸、丹皮、杜仲等。此外還為害果樹、林木等。
為害特點
幼蟲食葉,低齡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稍大便把全葉吃光,僅殘留葉柄或粗脈。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32—38mm,翅展l00—130mm。體粗大,體被白色絮狀鱗毛而呈白色。頭部兩觸角間具紫色橫帶l條,觸角黃褐色羽狀;復眼大,球形黑色。胸背肩板基部前緣具暗紫色橫帶1條。翅淡青綠色,基部具白色絮狀鱗毛,翅脈灰黃色較明顯,緣毛淺黃色;前翅前緣具白、紫、棕黑三色組成的縱帶1條,與胸部紫色橫帶相接。后翅臀角長尾狀,長約40mm,后翅尾角邊緣具淺黃色鱗毛,有些體略帶紫色。前、后翅中部中室端各具橢圓形眼狀斑1個,斑中部有l(wèi)透明橫帶,從斑內(nèi)側向透明帶依次由黑、白、紅、黃四色構 成,黃褐色外緣線不明顯。腹面色淺,近褐色。足紫紅色。卵扁圓形,直徑約2mm,初綠色,近孵化時褐色。幼蟲體長80—10omm,體黃綠色粗壯、被污白細毛。體節(jié)近6角形,著生肉突狀毛瘤,前胸5個,中、后胸各8個,腹部每節(jié)6個,毛瘤上具白色剛毛和褐色短刺;中、后胸及第8腹節(jié)背上毛瘤大,頂黃基黑,他處毛瘤端藍色基部棕黑色。第1—8腹節(jié)氣門線上邊赤褐色,下邊黃色。體腹面黑色,臀板中央及臀足后緣具紫褐色斑。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橫帶。蛹長40一45mm,橢圓形,紫黑色,額區(qū)具1淺斑。繭長45—50mm,橢圓形,絲質(zhì)粗糙,灰褐至黃褐色。
生活習性
年生2代,以繭蛹附在樹枝或地被物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尾、產(chǎn)卵。卵期10余天。第1代幼蟲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發(fā)生,7月中旬化蛹,蛹期10一15天。7月下旬一8月為一代成蟲發(fā)生期。第2代幼蟲8月中旬始發(fā),為害至9月中下旬,陸續(xù)結繭化蛹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日落后開始活動,21—23時最活躍,蟲體大笨拙,但飛翔力強。卵喜產(chǎn)在葉背或枝干上,有時雌蛾跌落樹下,把卵產(chǎn)在土塊或草上,常數(shù)?;蚺家姅?shù)十粒產(chǎn)在一起,成堆或排開,每雌可產(chǎn)卵200一300粒。成蟲壽命7—12天。初孵幼蟲群集取食,2、3齡后分散,取食時先把1葉吃完再為害鄰葉,殘留葉柄,幼蟲行動遲緩,食量大,每頭幼蟲可食100多片葉子。幼蟲老熟后于枝上貼葉吐絲結繭化蛹。第2代幼蟲老熟后下樹,附在樹干或其他植物上吐絲結繭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秋后至發(fā)芽前清除落葉、雜草,并摘除樹上蟲繭,集中處理。(2)利用黑光燈誘蛾,并結合管理注意捕殺幼蟲。(3)此蟲不需單獨防治,結合其他害蟲,使用藥劑兼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