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中的五味

    藥物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藥味,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此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于甘,酸與澀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澀,仍以五味為主。

    1、辛味 口嘗有麻辣或清涼感,有的具香氣,能發(fā)散解表、行氣活血、溫腎壯陽,適用于外感表癥、氣滯血瘀癥、風寒痹癥、腎陽虛虧癥等。如荊芥、紫蘇、陳皮、木香、當歸、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絲于等。

    2、甘味 口嘗味甜,能調和脾胃、補益氣血、緩急止痛,適用于機體虛弱,功能不足之癥,和某些拘急攣痛,并能調和藥性,如甘草、黨參、熟地、飴糖、黃精、枸杞子等。

    淡味 能滲濕利水,治療水腫、泄瀉、淋濁、癃閉、小便不利等癥,如茯苓、豬苓、澤瀉。

    3、酸(澀)味 具收斂、固澀作用,適用于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尿頻失禁、遺精帶下、崩漏下血等癥。如龍骨、牡蠣、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糧、罌粟殼、桑蝶蛸、覆盆子、芡實、蓮子、金櫻子、陳棕炭、仙鶴取等。

    4、苦味 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降氣、通便,適用于熱癥,濕熱癥、癰腫瘡瘍、喘咳、嘔惡等癥,如山梔、大黃、黃連、苦參、杏仁、厚樸等。

    5、咸味 能軟堅散結、瀉下通便、平肝潛陽,適用于大便秘結、瘰疬痰核、癭瘤、肝陽頭痛眩暈,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蓯蓉、羚羊角、石決明等。

    氣(性)、味是藥物性能的兩個方面,兩者密切聯系,共存于一體之中,決定著藥物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因此,必須把氣和味兩者結合起來分析,才能做到對藥物的全面認識和正確使用。如同性藥物有五味之差,同味藥物各有四氣之不同,同一溫性藥物有辛溫(蘇葉、生姜),酸溫(五味子、山萸肉)、甘溫(黨參、白術)、苦溫(蒼術、厚樸)、咸溫(蛤蚧、肉蓯蓉);同一辛味藥物有辛寒(浮萍)、辛涼(薄荷)、辛溫(荊芥)、辛熱(附子)、辛平(佩蘭)。性味組合相同的同類藥物,其主要作用大致相近,如蘇葉、荊芥、蔥白均辛溫,都有發(fā)汗解毒的作用。性味不同的藥物,功效有別;性同味異、味同性異功效上有相同和相異之點,如同為寒性之藥,它們共同之處為清熱,由于味異而不同之點更多,梔于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蘆根甘寒清熱生津,浮萍辛寒疏散風熱、利水退腫;地龍咸寒清熱定涼,通痹平喘,五倍子酸寒

    收斂降火。又如同為甘味之藥,共同之處均有補益作用,然黃芪人參甘溫補氣、石斛、天花粉甘寒清熱生津,柏子仁甘平養(yǎng)心安神。更有一性而兼兩種以上味者,體現了藥物作用的多面性,如桂枝辛甘溫,當歸甘辛溫,按藥物功效之主次,藥物的味亦有一定的序列。

    在科學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如何研究中藥的作用,僅僅依據藥物的四氣五味是遠遠不夠的,各種藥物的作用,都是它含有成分的生理效應,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的,如辛味藥含揮發(fā)油、皂甙,甘味藥含糖類及一些營養(yǎng)物質,酸味藥含有機酸等,苦味藥含生物堿、黃酮類物質,咸味藥含有一些無機鹽類物質,所以必須引進現代藥化、藥理等科技知識加以研究、整理、提高。

更多中藥材
  • 有人把蛇當寵物養(yǎng),有人對蛇避之不及,有人把蛇作為滋補美味的食物。蛇的毒性很強,如果被毒蛇咬傷,小則有中毒的癥狀,大則有生命危險。那么,我們可以利用中藥治療蛇毒,我國在中藥的研究上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總結出不少中藥治療蛇毒的經驗。下面就是我們......
  • 尿急,尿頻,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每天多次數的拍年不但會嚴重影響個人的生活和工作,而且還會導致出現一些疾病,許多人都想通過中藥的方式進行調理,那么太子參能治尿頻嗎?對許多人都比較關心的問題,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太子參是石......
  • 你們知道什么是桑葉嗎?小時候經常爬到桑樹上去摘桑葚吃,現在有些超市里還有的賣呢。但是超市里的吃起來沒有小時候的那種味道了。很多人家會摘桑葉去喂蠶,除了這個我們很難想到桑葉還有其他什么作用了。學醫(yī)的人都知道桑葉具有藥用價值,大家想不想知道有什......
  • 男性不育是我們生殖系統(tǒng)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不同男性身體的體質有所差異,多以具體的致病原因也會有所差異,一般我們臨床上認為,夫妻同居兩年以上,未采取避孕措施而未懷孕,其主要原因又在男士一方的,則被稱之為男性生育能力地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先天性的......
  • 硬皮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皮膚病,在醫(yī)學上對于這種病癥的成因,目前還不明確,有些說法是因為遺傳、環(huán)境污染或者是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由于這種病癥對于病人會造成很嚴重的心里壓力和身體上的折磨,所以在臨床治療上一直非常受到廣大患者的關注,中醫(y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