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從“懸壺濟世”談葫蘆藥用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無法了解對方的情況時,常常愛說:“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以前,葫蘆的確是用來盛放藥物的。據(jù)《后漢書·費長房傳》記載:“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睆拇?,后人稱行醫(yī)為“懸壺”。元代詩人錢昱有詩傳世:“賣藥不二價,懸壺無姓名?!薄皯覊貪馈北愠蔀橹尾【热说拇~,也是古代醫(yī)家追求的人生境界。

    里的壺,即壺盧,是葫蘆的別稱,又名蒲蘆、瓠瓜、匏瓜等。葫蘆是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夏秋開花,秋冬結果,果實因品種不同而形狀多樣。稱為京葫蘆,李時珍稱為蒲蘆,中有細頸,體較小,長10cm左右,也有長約30cm的,下端粗3~7cm;另一種稱為匏瓜,呈梨形,底端膨大,直徑7~30cm。我國各地均有產(chǎn),以江浙一帶居多。

    葫蘆的用途十分廣泛,早期人類生活離不開它。其幼嫩的果實和葉子是先民的食物和菜蔬。“七月食瓜,八月斷壺”,說的就是甜嫩的瓠瓜可作食用。葫蘆果實外殼色白,外層有蠟質,質堅硬而輕?!耙粋€葫蘆兩個瓢”,在陶器尚未發(fā)明的時代,先民用葫蘆瓢當作碗壺、勺、杯使用。至今在我國一些地區(qū),葫蘆依然是輕便而實用的生活工具。

    古人將葫蘆作為盛放藥物及酒的容器,既密封不走味,又得葫蘆清香之氣,融天地精華于一壺?!拔ㄊ菈刂形铮瑧n來且自斟”,壺中美酒啟之醇香徹腑,茗之可解憂。把藥與酒浸漬于壺中,密封時日,啟封飲用,是古人治病的重要方法。于是壺與醫(yī)藥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然葫蘆本身就是一味中藥,這也是它能成為醫(yī)藥化身的重要原因之一。葫蘆味甘、性寒,入肺、脾、腎三經(jīng)。其主要功用有四:一是利水消腫。可用來治療肝硬化腹水、黃疸、小便不利等病證。用葫蘆殼3g、葶藶子10g煎湯飲服,效甚佳。二是清熱解毒。癰疽疔瘡、痔瘡腫痛、蛇蟲咬傷時,用新鮮葫蘆葉、藤搗汁,敷患處,一日三四次,有解毒消腫之功。三是殺蟲止癢。主治疥癬、腳癬、白禿瘡等。用新鮮葫蘆葉、藤或果實內囊搗爛取汁,直接涂于患處;也可煎湯取藥汁,浸漬患處,一日二三次。四是除煩止瀉。主治胃熱、消渴,心中煩熱,夜寐不安。用新鮮葫蘆60g,連皮帶瓤煎湯服,可清心、除煩、止渴。另外,葫蘆子(成熟葫蘆種子、曬干)15g與牛膝10g煎湯漱口,一日三四次,可治齒齦腫痛、齒松搖動。

    葫蘆細腰,上下兩個圓球,造型古樸典雅,線條婉約婀娜,能體現(xiàn)東方文化的情趣和神韻。且葫蘆外形像“吉”字,“壺”與“?!弊种C音,因此葫蘆也是消災除病、吉祥如意、福壽康泰的象征。

更多中藥材
  • 晚期肝癌中藥治療中中藥能夠有效的控制癥狀,既能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患者能夠更好的接受治療,也能夠徹底的控制癥狀,中醫(yī)個體化處方治療中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在肝癌晚期治療中起到重要作用。肝癌晚期腹水治療具有平衡水鹽代謝,促進潴留水液......
  • 肝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該病在臨床上的死亡率較高,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肝癌在早期的癥狀并不是很明顯,所以當人們發(fā)現(xiàn)它的時候已經(jīng)到了中晚期了。這時肝癌的治療難度相對較大,但是患者也不可放棄,一定要積極治療。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肝癌到了中期有......
  • (1)楝邪金湯組成:八月札15克,川楝子9克,大腹皮15克,桔皮12克,桔葉12克,枳殼9克,木香9克,佛手片6克,郁金12克,萊菔子12克。加減:濕熱內蘊加蒲公英、垂盆草、白花蛇苦草、由基黃、茵陳、山梔、黃芩、黃連、石上柏、大青葉、板藍根......
  • (1)氣滯血瘀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消積。處方:柴胡、黃芩、白芍、郁金、桃仁、?蟲、白術、大黃、由三七(先煎)各10克,莪術15克,半枝蓮、鱉甲(先煎)各30克。加減:有尿赤便秘等熱象加七葉一枝花、白花蛇舌草、龍葵;伴苔膩、脈弦滑或濡,胸悶惡......
  • 1、辨證論治(1)肝郁氣滯主癥:胸腹痞滿,食后脹悶更甚,易怒易躁、胃納差、呃逆、惡心、乏力。舌苔黃膩,脈弦。治則:疏肝理氣,和胃解毒。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2)氣滯血瘀主癥:兩脅脹痛或刺痛,腹部結塊,推之不移,胸悶腹脹,納呆乏力。舌淡紅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