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芪不僅是補藥更能養(yǎng)生

    黃芪是大家所熟悉的一味中藥,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味補藥,能治一些虛弱的。其實它在治病的同時,還有著很好的養(yǎng)生的作用。下面就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些黃芪吧:

    黃芪別名:王孫、黃耆、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藥綿、羊肉、綿黃耆、綿耆、綿芪、箭芪。

    黃芪作為中藥性味歸經(jīng):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jīng);

    功效:入氣分,可升可降;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行水消腫,托毒生肌的功效;

    用于:內(nèi)傷勞倦,神疲乏力,脾虛泄瀉,肺虛喘嗽,胃虛下垂,久泄脫肛,陰挺,帶下,吐血,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盜汗,水腫,血蓋,癰疽難潰或潰久不斂。

    使用提示:內(nèi)服:煎湯,10~30g(大劑量120克);或入丸、散、膏劑。

    1.補氣升陽宜炙用;益衛(wèi)固表、行水消腫、托毒生肌宜生用。

    2.氣虛體弱,倦怠乏力,食少懶言者,宜與人參或黨參相須為用。

    3.若脾虛食少,便溏或泄瀉者,可與白茯苓、薏苡仁同用。

    4.體弱表虛,肌表不固之自汗,及虛人易感風邪者,宜與防風、白術同用。

    注意事項:凡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nèi)停陰虛陽亢及癰疽初起不宜使用。

    黃芪這藥是一個常用的補氣藥,補而不燥,在中醫(yī)界有"十藥九芪"的說法,可見黃芪是用量最大的中藥之一。黃芪不僅可以用于治療疾病,而且用黃芪補益身體也是很好的選擇。古人在《冷廬醫(yī)話》中就有"黃芪粥"的記載。

    方法是:選用優(yōu)質(zhì)黃芪30-60克,加水適量,煎取濃汁去渣后,加入粳米2兩、紅糖少許,繼續(xù)煮至粥快熟時,再加入陳皮末1克,煮沸片刻即可。早晚服食,可健脾養(yǎng)胃,補益元氣。

    另外還有黃芪煨大棗,黃芪煮黑豆,黃芪燉母雞,則更是補益上品。常服可令人精神煥發(fā),體質(zhì)增強,養(yǎng)顏潤膚,延年益壽。

    現(xiàn)代創(chuàng)造了更多用黃芪作為原料的養(yǎng)生食療菜譜,比如黃芪山藥煲鵝肉,黃芪泥鰍湯,牛肉歸芪湯,芪棗大蝦,桂圓牛肉湯,牛腱北芪黨參湯,歸脾麥片粥,黃芪烏雞湯,杜仲排骨湯,芪參燒活魚,豬肚黃芪湯,黃芪蝦丸,健乳潤膚湯,黃芪鯽魚火鍋,蝦米冬瓜海帶湯,黃芪煲雞等等,大家不妨一試!

更多中藥材
  • 因為我們中醫(yī)治病講究六經(jīng)辯證,對某些經(jīng)絡有問題的疾病,我們可以使一些引經(jīng)藥物,使得這個藥物達到我們針對的經(jīng)絡效果更好一點。一般的老中醫(yī)開化藥藥引,大棗啊,生姜,還有蔥白。這個生姜呢,主要是一個可以佐治我們的方子中的寒涼的藥物啊。大棗呢,其實......
  • 姜是我們生活中的常用調(diào)味劑,殊不知姜對于手腳冰涼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果你手腳容易涼,不妨在做菜煲湯的時候多放點生姜,也可以用生姜煮水,如果沒有糖尿病的話,還可以放些紅糖與生姜一起煮,經(jīng)常飲用可以起到緩解手腳冰涼的作用。還可以采用生姜1兩+......
  • 一、腳氣頻發(fā),體內(nèi)濕氣太重的時候,濕氣容易聚集在身體的下部,濕氣重的時候,體內(nèi)的濕邪就常沿著經(jīng)絡下至足底的部位,從而引起腳氣病。二、便溏如水,濕氣重的人大便的形態(tài)一般都不正常,夾帶一些沒有消化的食物,有的爛軟如泥,氣味腥臭,排便不爽,容易粘......
  • 空腹吃水果傷胃?很多家長不讓孩子空腹吃水果,感覺空腹吃水果會傷胃。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水果容易消化,而且含有的果糖基本都偏中性,空腹吃也不會傷胃。但是要注意,空腹吃水果不要吃太多,也不要吃太涼的,這樣可能會傷胃。......
  • 吃什么不等于長什么,吃肉不等于長肉,吃素不等于你就會變瘦。比如面條、米飯之類的都是素食,只吃這些是不會變瘦的,相反還容易變胖,而且營養(yǎng)也跟不上。因為素食里面的一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被我們吃進去之后轉化成了糖,然后這么多的糖堆積在你的身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