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楊璞 朱群 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yī)院辭世,享年98歲。中國社會出版社的牟潔是季羨林先生生前最后見到的一位責編。她回憶說,談到養(yǎng)生之道時,季老說自己年輕時從不鍛煉,每天寫作研究一坐就是一天,飲食上也沒有刻意去調理,什么都吃。對于心情的調理方式,季老說了四個字:寧靜致遠。
縱觀季老的一生,無論從修身養(yǎng)性的角度還是從為人處世的角度,“寧靜致遠”這四個字的確是對其本人最簡明的概括。季老之所以能得此高壽也的確與這四個字是分不開的。那么,這四個字里面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養(yǎng)生之道呢?
“寧靜致遠”出自于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家諸葛亮的《戒子篇》,文中指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币簿褪钦f,君子的風范,應該以恬淡清靜的心態(tài)修養(yǎng)自身,以儉樸淳厚的品行提升道德。如果生活不能淡泊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如果心緒不能寧靜就不會有遠大的理想。后世常將此作為勵志的名言,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其中寶貴的養(yǎng)生哲學思想。
“寧靜致遠”也體現(xiàn)了養(yǎng)生理念中的精神操守。季老一生淡泊名利、心系蒼生,處事泰然,德高望重。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币簿褪钦f,不講究品德修養(yǎng),即便服用靈丹瓊漿,對延年益壽也無濟于事。
“寧靜致遠”還體現(xiàn)了精神層面的健康。一個內心恬淡清靜的人,必定是一個對社會和生活充滿愛心、與人相處關系融洽、心情舒暢情緒穩(wěn)定的人。諸多事例告訴我們,像季老這樣善良、光明磊落、廉潔清正、樂于助人、人際關系融洽、注意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人,大體上都會健康長壽。寧靜致遠,在從容與寬容中享受健康;寧靜致遠,在淡然與清凈里品味長壽。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楊璞 朱群 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yī)院辭世,享年98歲。中國社會出版社的牟潔是季羨林先生生前最后見到的一位責編。她回憶說,談到養(yǎng)生之道時,季老說自己年輕時從不鍛煉,每天寫作研究一坐就是一天,飲食上也沒有刻意去調理,什么都吃。對于心情的調理方式,季老說了四個字:寧靜致遠。
縱觀季老的一生,無論從修身養(yǎng)性的角度還是從為人處世的角度,“寧靜致遠”這四個字的確是對其本人最簡明的概括。季老之所以能得此高壽也的確與這四個字是分不開的。那么,這四個字里面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養(yǎng)生之道呢?
“寧靜致遠”出自于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文學家諸葛亮的《戒子篇》,文中指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币簿褪钦f,君子的風范,應該以恬淡清靜的心態(tài)修養(yǎng)自身,以儉樸淳厚的品行提升道德。如果生活不能淡泊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如果心緒不能寧靜就不會有遠大的理想。后世常將此作為勵志的名言,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其中寶貴的養(yǎng)生哲學思想。
“寧靜致遠”也體現(xiàn)了養(yǎng)生理念中的精神操守。季老一生淡泊名利、心系蒼生,處事泰然,德高望重。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币簿褪钦f,不講究品德修養(yǎng),即便服用靈丹瓊漿,對延年益壽也無濟于事。
“寧靜致遠”還體現(xiàn)了精神層面的健康。一個內心恬淡清靜的人,必定是一個對社會和生活充滿愛心、與人相處關系融洽、心情舒暢情緒穩(wěn)定的人。諸多事例告訴我們,像季老這樣善良、光明磊落、廉潔清正、樂于助人、人際關系融洽、注意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人,大體上都會健康長壽。寧靜致遠,在從容與寬容中享受健康;寧靜致遠,在淡然與清凈里品味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