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臨床主要表現(xiàn)
1.急性起病,病程較短,病情輕重不一??捎屑毙枣溓蚓蚱渌毦腥镜炔∈贰?/p>
2.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全身。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水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更甚者可見尿少或尿閉、惡心嘔吐、頭痛、抽搐、神昏等危象。全身表現(xiàn)為乏力、惡心嘔吐、腰痛等??捎懈哐獕杭八c潴留癥狀。
3.尿常規(guī)檢查:蛋白尿,血尿,管型尿。24小時尿蛋白總量、蛋白電泳、補體C3、補體C4及免疫球蛋白異常。
中醫(yī)分型
1.風(fēng)水泛濫 眼瞼水腫,繼之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伴有惡寒,發(fā)熱,肢體關(guān)節(jié)酸痛,小便不利等。偏風(fēng)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白,脈浮滑或浮緊。偏風(fēng)熱者,兼咽喉腫痛,舌紅,脈浮滑數(shù)。
2.水濕浸漬 全身水腫,下肢明顯,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胸悶,納呆,苔白膩,脈沉緩。多數(shù)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3.濕熱內(nèi)蘊 全身水腫,皮膚繃緊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
4.陰虛濕熱 身倦乏力,腰背酸脹,面紅煩熱,口干咽痛,小便色黃,大便不暢,鏡下血尿,舌紅少苔,或苔薄黃,脈細數(shù)。
治療方法
一、湯藥
1.風(fēng)水泛濫:越婢加術(shù)湯加減。麻黃6克,杏仁10克,防風(fēng)10克,浮萍1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澤瀉15克,車前子(包煎)10克,桑白皮10克,黃芩10克。
2.水濕浸漬: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桑白皮10克,陳皮10克,大腹皮10克,茯苓皮10克,生姜皮10克,蒼術(shù)10克,厚樸10克,桂枝10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
3.濕熱內(nèi)蘊:己椒藶黃丸加減。防己15克,椒目10克,葶藶子20克,大黃10克。腫甚加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各10克。
若以血尿為主,用小薊飲子加減。生地15克,山梔10克,竹葉、木通6克,小薊、藕節(jié)、蒲黃各15克,生甘草3克。
4.陰虛濕熱:知柏地黃丸加減。生地20克,知母12克,茯苓20克,山藥15克,澤瀉15克,丹皮12克,黃柏10克。
二、中成藥 腎炎四味片、五苓散、八正合劑、茵陳五苓散等可選用。
三、針灸療法
1.體針:主穴:水分、三陰交。配穴:陽水配肺俞、合谷、人中;陰水配腎俞、陰陵泉,可加灸法。
2.耳針:肝、脾、腎、皮質(zhì)下、膀胱、三焦等。操作: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隔日1次。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
四、單驗方 水腫者,玉米須30~60克,水煎服,每日2次。血尿者,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2次。蛋白尿或鏡下血尿者,仙鶴草30~50克,水煎服。
生活養(yǎng)護
1.保持皮膚清潔,避免皮膚破損引起感染。防止感冒。宜低鹽飲食。注意勞逸結(jié)合,避免勞累。
2.水腫期間,應(yīng)記錄水液出入量,測量體重,以了解水腫消退情況。
3.若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或伴有心慌、氣短、喘憋不能平臥等,應(yīng)考慮腎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的可能。(佘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臨床主要表現(xiàn)
1.急性起病,病程較短,病情輕重不一??捎屑毙枣溓蚓蚱渌毦腥镜炔∈贰?/p>
2.水腫先從眼瞼或下肢開始,繼及全身。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水腫,重者全身皆腫,甚則腹大脹滿,氣喘不能平臥,更甚者可見尿少或尿閉、惡心嘔吐、頭痛、抽搐、神昏等危象。全身表現(xiàn)為乏力、惡心嘔吐、腰痛等??捎懈哐獕杭八c潴留癥狀。
3.尿常規(guī)檢查:蛋白尿,血尿,管型尿。24小時尿蛋白總量、蛋白電泳、補體C3、補體C4及免疫球蛋白異常。
中醫(yī)分型
1.風(fēng)水泛濫 眼瞼水腫,繼之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伴有惡寒,發(fā)熱,肢體關(guān)節(jié)酸痛,小便不利等。偏風(fēng)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白,脈浮滑或浮緊。偏風(fēng)熱者,兼咽喉腫痛,舌紅,脈浮滑數(shù)。
2.水濕浸漬 全身水腫,下肢明顯,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胸悶,納呆,苔白膩,脈沉緩。多數(shù)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3.濕熱內(nèi)蘊 全身水腫,皮膚繃緊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紅,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
4.陰虛濕熱 身倦乏力,腰背酸脹,面紅煩熱,口干咽痛,小便色黃,大便不暢,鏡下血尿,舌紅少苔,或苔薄黃,脈細數(shù)。
治療方法
一、湯藥
1.風(fēng)水泛濫:越婢加術(shù)湯加減。麻黃6克,杏仁10克,防風(fēng)10克,浮萍10克,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澤瀉15克,車前子(包煎)10克,桑白皮10克,黃芩10克。
2.水濕浸漬: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桑白皮10克,陳皮10克,大腹皮10克,茯苓皮10克,生姜皮10克,蒼術(shù)10克,厚樸10克,桂枝10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
3.濕熱內(nèi)蘊:己椒藶黃丸加減。防己15克,椒目10克,葶藶子20克,大黃10克。腫甚加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各10克。
若以血尿為主,用小薊飲子加減。生地15克,山梔10克,竹葉、木通6克,小薊、藕節(jié)、蒲黃各15克,生甘草3克。
4.陰虛濕熱:知柏地黃丸加減。生地20克,知母12克,茯苓20克,山藥15克,澤瀉15克,丹皮12克,黃柏10克。
二、中成藥 腎炎四味片、五苓散、八正合劑、茵陳五苓散等可選用。
三、針灸療法
1.體針:主穴:水分、三陰交。配穴:陽水配肺俞、合谷、人中;陰水配腎俞、陰陵泉,可加灸法。
2.耳針:肝、脾、腎、皮質(zhì)下、膀胱、三焦等。操作:每次取2~3穴,中等刺激,隔日1次。也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耳穴。
四、單驗方 水腫者,玉米須30~60克,水煎服,每日2次。血尿者,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2次。蛋白尿或鏡下血尿者,仙鶴草30~50克,水煎服。
生活養(yǎng)護
1.保持皮膚清潔,避免皮膚破損引起感染。防止感冒。宜低鹽飲食。注意勞逸結(jié)合,避免勞累。
2.水腫期間,應(yīng)記錄水液出入量,測量體重,以了解水腫消退情況。
3.若每日尿量少于500毫升,或伴有心慌、氣短、喘憋不能平臥等,應(yīng)考慮腎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的可能。(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