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鄭訪江 本報記者 李永勤 通訊員
甘肅中醫(yī)學院教授周信有,九十高齡仍能騎車上下班,主要因為他能堅持通過修真養(yǎng)性,即靜坐的方法來調攝精神,培養(yǎng)體內的元真之氣,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靜坐養(yǎng)生法
周信有認為,平身端坐,莫起一念,以意領氣,引氣下行,息息歸根,意守丹田,默念安靜,可達到意念靜止,恬淡虛無的境界?,F(xiàn)在來說,這樣可使繁忙緊張的心態(tài)得到松弛平靜,使體內壓力頓時下降,恢復正常,這對防老抗衰,防病健身是非常有益的。靜坐的方法源于《內經(jīng)》,修真養(yǎng)性的方法是很質樸的,沒有什么玄妙之處,與現(xiàn)在社會上流傳的已經(jīng)神化了的氣功是截然不同的。靜坐可以澄心,與中醫(yī)學中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通暢、精氣內充、正氣強盛的觀念一致。
靜坐養(yǎng)生機理
靜坐時,腦海中原來活躍的意識漸漸趨于平靜,全身精神慢慢松弛,直至“深度放松”,使大腦得以充分休息。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全身各臟器的活動會隨著其功能的加強而更加協(xié)調有效。靜坐可以改善全身的“體液循環(huán)”,補充臉部皮膚的水分,增加其營養(yǎng),變得容光煥發(fā),頭發(fā)烏黑,眼睛清澈。靜坐能加快體內氣體交換的速度,消除精神緊張,放松肌肉,緩和某些病痛癥狀,使人體內的溫度、血液的酸堿度、血壓、血糖、血脂以及鉀、鈉、磷等穩(wěn)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實踐證明,靜坐有助于肺結核、神經(jīng)官能癥、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和頭痛、失眠等疾病的治療,另外對增強耐寒和消化能力均有好處。
如何靜坐
首先,寬衣松帶,身體端正,頭朝前,眼微閉,唇暗合,牙不咬,舌抵上腭;前胸不張,后背微圓,上腹內凹,臀部后突;兩手仰掌,放置大腿上;兩膝不并,腳位分離。
其次,呼吸自然,做到呼長而緩,吸短而促,求自然,不用勁,行于不經(jīng)意之間,把精力注意到臍下。隨著呼吸的漸漸變慢加深,心臟的跳動也會相應減慢。靜坐者會覺得外界的聲音逐漸減弱、消失,宇宙一片清靜,自然而得愉悅之妙。
第三,靜坐以清晨或臨睡前為宜,遠離嘈雜的都市人群,找一個環(huán)境清靜、通風良好的房間,一次最好不少于30分鐘,入靜后要特別注意放松頭部和面部。靜坐結束后,互搓雙手,使之變熱,再按摩面部以活血。只要持之以恒,定能獲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
當雙腿盤坐時,原來滯留于腿部的約人體血液總量1/3的血液,向上返流。上體的血液供應量一下增加了1/3,臟器和大腦就得到了充分的滋養(yǎng),大腦相對貧血的現(xiàn)象得到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疲勞就會很快消除,使人體工作系統(tǒng)保持清潔狀態(tài),同時有助于把體內的毒素和廢物排出體外,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免疫力。
情緒樂觀 涵養(yǎng)精神
涵養(yǎng)精神,一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培養(yǎng)樂觀情緒和豁達開朗的精神狀態(tài),即老有所樂。《黃帝內經(jīng)》認為“百病生于一氣”,此“一氣”即指情志失調而言。
周信有認為,生氣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內經(jīng)》提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的論點。氣上、氣緩、氣消、氣下、氣亂、氣結,即指生氣、情志失調而引起的體內生理機能失調所出現(xiàn)的病理變化。在日常生活中,好動怒、脾氣暴躁的人容易患高血壓?!饵S帝內經(jīng)》認為善于涵養(yǎng)精神的人“亦可以百數(shù)”,即可以活到百歲以上,并提出養(yǎng)生學說的至理名言,即“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內經(jīng)》調攝精神的養(yǎng)生之道的理論原則。恬者靜也,即安靜之意,淡者淡泊名利,無欲無求之意,從而達到心中虛無的境界。一切名利思想、憂思雜念,蕩然無存,空無所有,能如此,則體內的元真之氣,便從之而生。從而達到防老抗衰,延年益壽之目的。氣功入靜、延年益壽的道理也本于此。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鄭訪江 本報記者 李永勤 通訊員
甘肅中醫(yī)學院教授周信有,九十高齡仍能騎車上下班,主要因為他能堅持通過修真養(yǎng)性,即靜坐的方法來調攝精神,培養(yǎng)體內的元真之氣,達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靜坐養(yǎng)生法
周信有認為,平身端坐,莫起一念,以意領氣,引氣下行,息息歸根,意守丹田,默念安靜,可達到意念靜止,恬淡虛無的境界?,F(xiàn)在來說,這樣可使繁忙緊張的心態(tài)得到松弛平靜,使體內壓力頓時下降,恢復正常,這對防老抗衰,防病健身是非常有益的。靜坐的方法源于《內經(jīng)》,修真養(yǎng)性的方法是很質樸的,沒有什么玄妙之處,與現(xiàn)在社會上流傳的已經(jīng)神化了的氣功是截然不同的。靜坐可以澄心,與中醫(yī)學中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通暢、精氣內充、正氣強盛的觀念一致。
靜坐養(yǎng)生機理
靜坐時,腦海中原來活躍的意識漸漸趨于平靜,全身精神慢慢松弛,直至“深度放松”,使大腦得以充分休息。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全身各臟器的活動會隨著其功能的加強而更加協(xié)調有效。靜坐可以改善全身的“體液循環(huán)”,補充臉部皮膚的水分,增加其營養(yǎng),變得容光煥發(fā),頭發(fā)烏黑,眼睛清澈。靜坐能加快體內氣體交換的速度,消除精神緊張,放松肌肉,緩和某些病痛癥狀,使人體內的溫度、血液的酸堿度、血壓、血糖、血脂以及鉀、鈉、磷等穩(wěn)定在一定的范圍內。實踐證明,靜坐有助于肺結核、神經(jīng)官能癥、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和頭痛、失眠等疾病的治療,另外對增強耐寒和消化能力均有好處。
如何靜坐
首先,寬衣松帶,身體端正,頭朝前,眼微閉,唇暗合,牙不咬,舌抵上腭;前胸不張,后背微圓,上腹內凹,臀部后突;兩手仰掌,放置大腿上;兩膝不并,腳位分離。
其次,呼吸自然,做到呼長而緩,吸短而促,求自然,不用勁,行于不經(jīng)意之間,把精力注意到臍下。隨著呼吸的漸漸變慢加深,心臟的跳動也會相應減慢。靜坐者會覺得外界的聲音逐漸減弱、消失,宇宙一片清靜,自然而得愉悅之妙。
第三,靜坐以清晨或臨睡前為宜,遠離嘈雜的都市人群,找一個環(huán)境清靜、通風良好的房間,一次最好不少于30分鐘,入靜后要特別注意放松頭部和面部。靜坐結束后,互搓雙手,使之變熱,再按摩面部以活血。只要持之以恒,定能獲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效果。
當雙腿盤坐時,原來滯留于腿部的約人體血液總量1/3的血液,向上返流。上體的血液供應量一下增加了1/3,臟器和大腦就得到了充分的滋養(yǎng),大腦相對貧血的現(xiàn)象得到改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疲勞就會很快消除,使人體工作系統(tǒng)保持清潔狀態(tài),同時有助于把體內的毒素和廢物排出體外,從而可以大大提高免疫力。
情緒樂觀 涵養(yǎng)精神
涵養(yǎng)精神,一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培養(yǎng)樂觀情緒和豁達開朗的精神狀態(tài),即老有所樂。《黃帝內經(jīng)》認為“百病生于一氣”,此“一氣”即指情志失調而言。
周信有認為,生氣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內經(jīng)》提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的論點。氣上、氣緩、氣消、氣下、氣亂、氣結,即指生氣、情志失調而引起的體內生理機能失調所出現(xiàn)的病理變化。在日常生活中,好動怒、脾氣暴躁的人容易患高血壓?!饵S帝內經(jīng)》認為善于涵養(yǎng)精神的人“亦可以百數(shù)”,即可以活到百歲以上,并提出養(yǎng)生學說的至理名言,即“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是《內經(jīng)》調攝精神的養(yǎng)生之道的理論原則。恬者靜也,即安靜之意,淡者淡泊名利,無欲無求之意,從而達到心中虛無的境界。一切名利思想、憂思雜念,蕩然無存,空無所有,能如此,則體內的元真之氣,便從之而生。從而達到防老抗衰,延年益壽之目的。氣功入靜、延年益壽的道理也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