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活用藿香正氣散

    王金亮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yī)院

    夏日炎炎,人們避暑納涼,冷飲頻進,暑熱外感日見增多。醫(yī)者皆以藿香正氣散治之。確實藿香正氣散對寒濕素蘊,及暑期新感外邪而出現(xiàn)寒熱,胸脘脹悶,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舌苔白膩,脈緩,或患濕熱痢后熱去濕存,嘔惡不食,脘腹脹滿者,均可服用。但人有胖瘦之別、男女老少之分,暑熱外感有偏寒,偏濕,兼熱之別,還有食滯,氣滯之分,故臨床應用藿香正氣散還應隨證加減。

    藿香正氣散主藥乃藿香,其芳香辛溫,理氣而宣內(nèi)外,和中而治吐瀉,善避穢惡而解表里,藿香芳香而性平,張山雷云:“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能去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之氣,為濕困脾陽,倦怠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方中紫蘇,凡外感惡寒重而無汗者用蘇葉,胸悶脘脹者用蘇梗,咳嗽痰喘者用蘇子,三者兼?zhèn)湔哂萌咸K。大腹皮與檳榔,脘腹脹甚者用大腹皮,脹痛大便不爽者用檳榔,二者俱備,癥重而無虛者可皮、子同用。白術(shù)與蒼術(shù),癥見中滿或便實者去之;濕盛者二術(shù)同用。內(nèi)熱外寒或濕郁化熱,濕熱并重者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內(nèi)傷食滯可與保和丸同服。癥見氣滯者加香附、木香。偏寒重者加干姜,甚則加附子。嘔吐甚者加大生姜、半夏用量,或加代赭石,伏龍肝之類。體瘦陰虛者適當加生地、玄參、麥冬、花粉,體胖夾濕者加砂仁、白蔻仁、生薏苡仁,氣虛多汗可適當加太子參,老人、小兒對癥可適當減量。

    另外,此方雖名藿香正氣散,但臨證多作湯劑應用。

更多中藥材
  • 一、含糖多的食物。中醫(yī)講,甘入脾雖能補脾益氣,但同時也會助濕,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類多的食物,對于有濕氣的人來說,不適合多吃。二、生冷的食物。中醫(yī)講,寒涼傷脾,傷脾后,脾的運化功能減弱,也容易促進濕氣生成。三、油膩的食物。煎炸燒烤食......
  • 需要煎熬的中藥都建議盡可能在熬之前先泡10到20分鐘,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中藥材因驟然受熱,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質(zhì)凝固,細胞壁變硬,從而不利于水分滲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藥效降低。......
  • 很多學中醫(yī)的可能知道中醫(yī)有個病名叫虛勞,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專門有個血痹虛勞病,喜歡中醫(yī)的朋友可以回去翻一翻,虛勞就是身體很虛,常年的虛虧,五臟都虛,叫虛勞。這個勞不是指的勞動,不是指的累,而是指的身體很弱的情況下,中醫(yī)叫虛勞病。那這個“怯”呢......
  • 第一怕,怕你不運動,缺乏運動幾乎是現(xiàn)代社會打工人的一種常態(tài)問題,那么脾虛為什么要運動呢?因為我們脾在中醫(yī)上來說,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你的四肢和肌肉平時很少活動,那么我們的脾胃又怎么可能強壯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多的運動。第二怕,怕你太壓......
  •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陰虛簡單的說就是火旺,虛火旺盛,有了虛火會有什么表現(xiàn)呢?最常見的就是口干口渴,平時總是愛喝水,然后就會出現(xiàn)潮熱,盜汗,有的病人嚴重的時候啊,一覺醒來,汗水把整個的頭發(fā)全部都打濕了。還有就是五心煩熱,這里的五心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