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神奇的蘆薈

    高治國 酒泉市中醫(yī)院

    蘆薈是百合科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形象大家都不陌生,家庭栽培蘆薈早已成為一種潮流時尚。原產于非洲的熱帶沙漠,因為大量繁殖,蘆薈的品種已多達500種以上。蘆薈之名由阿拉伯語alloch演變而來,“蘆”是黑的意思,“薈”是聚集之意,因為從蘆薈葉子切口處滴落下來的苦液呈黃褐色,接觸空氣氧化則成黑色,凝固成一團,故稱蘆薈。關于它的藥理作用,中外聞名藥典中都有詳細記載。如中國的《本草綱目》,以及歐洲的《希臘本草》等。關于它的美麗傳說也非常多。

    傳說,非洲的一代艷后、以美貌著稱的婁巴特拉七世,有一個外人無法接近的神秘魔池。每當子夜時分,她便步入水池沐浴。年復一年女王容顏絲毫未改。后來,人們才在衰敗了的埃及王朝舊址里發(fā)現(xiàn),魔池中的液體其實是一種叫做蘆薈的汁液。由此推知,約在四千年以前,人類已經懂得認識并利用蘆薈了。時至今日,這些美艷的傳說已真假難辨,卻被商家逮著大做文章,引來無數(shù)愛美的女子。于是“富含蘆薈原汁”的潔面、護發(fā)、沐浴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

    公元前4世紀,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他所著的醫(yī)書上記錄了蘆薈作為緩瀉劑在臨床上的應用。據(jù)說同在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首先占領了蘆薈原產地索克特拉島,獲得了大量的戰(zhàn)略貯備物資———蘆薈。他利用那里的蘆薈來治療傷兵,當時受傷而化膿的傷兵很快獲得痊愈。當士兵不習慣他國飲食時,用蘆薈作為飲料調節(jié)使用。后來,亞歷山大皇帝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州的大帝國,傳說蘆薈立下了巨大的功勞。公元前333年,大帝命令在該島大量種植蘆薈,“蘇克荃蘆薈”至今仍記載在許多國家的藥典里。

    從中醫(yī)學的角度講,蘆薈性味苦寒,歸肝經、大腸經,有瀉下,清肝,殺蟲之功,可用于熱結便秘,肝經實火,小兒疳積等癥。還可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幾百種,研究清楚的化學成分已有70多種,其藥理作用有:殺菌、抗炎、美容、瀉下、強心抗腫瘤、抗過敏等作用。特別是近年來蘆薈對醫(yī)學上的許多難治之癥,如艾滋病、糖尿病、白血病、癌癥都收到了可觀的療效。在保健品、化妝品中的效果,都促使對蘆薈的研發(fā)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但是蘆薈雖好,服用起來卻并非多多益善。因為性寒,吃多了會造成上吐下瀉,孕婦、老人和兒童食用蘆薈時更要謹慎。

更多中藥材
  • 一、(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虛寒二、(參苓白術散)用于脾胃氣虛三、(香砂養(yǎng)胃丸)用于胃陽不足,濕阻胃氣導致的胃痛四、(保和丸)用于脾胃不運,還伴有積食最后提醒大家一點,中成藥雖然服用方便,但是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好還是在醫(yī)生的辨證論治下指導......
  •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jié)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是出汗的方式、汗量、汗色和汗味發(fā)生改變,則為病理現(xiàn)象,頗為某些疾病的前兆。正常情況人體的頭面部容易出汗,因為頭面部人體的一身陽氣所在,頭為諸陽之首,所以陽熱之氣首先表現(xiàn)在面部。因此,活動后,特別是大......
  • 一,胃腸積滯有內熱,大便干燥容易造成便秘。二,寶寶喝水少,蔬菜吃的少,進食纖維素的含量很低,腸蠕動弱,會造成大便秘結。三,寶寶拒絕排便,因為肛門有痔瘡或肛裂,排便時疼痛,所以拒絕排便。長期不排便可導致大便更加干燥,不容易排出,形成惡性循環(huán)。......
  • 第一,脾胃不好有可能消化功能比較差,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過硬、過酸、過燙的食物。建議飲食易消化,適當攝入蛋白類食物,少吃油膩肉食。第二,注意三餐規(guī)律,飲食有節(jié),千萬不能暴飲暴食。第三,飯后要盡量適當活動,避免......
  • 扭脖子的時候發(fā)出響聲,就是所謂的頸椎彈響,一般有四種原因會出現(xiàn)這樣的彈響。一、頸椎關節(jié)間有小氣泡。如果人體關節(jié)間的滑液之中存在氣體的話,那我們扭轉脖子時氣體就會快速釋放形成氣泡,就有了我們聽到的咔咔的聲音。二、肌腱韌帶與關節(jié)摩擦。長時間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