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不分經(jīng)之病理中丸證、竹葉石膏湯證

    傷寒病六經(jīng)分治之外,又有不分經(jīng)之病,附載于傷寒分經(jīng)之后者,又宜擇其緊要者,詳為詮解,而后學治傷寒者,自能應變無窮也。

    《傷寒論》原文︰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方】

    人參、甘草、白術、干姜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附加減法︰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飲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疼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jié)M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

    此病時服涼藥太過,傷其胃中之陽,致胃陽虛損不能運化脾臟之濕,是以痰飲上溢而喜唾,久不了了也。故方中用人參以回胃中之陽,其補益之力,且能助胃之動加數(shù),自能運化脾中之濕使之下行。而又輔以白術,能健脾又能滲濕。干姜以能暖胃又能助相火以生土。且又加甘草以調和諸藥,使藥力之猛者,得甘草之緩而猛力悉化,使藥性之熱者,得甘草之甘而熱力愈長也。至于方后諸多加減,又皆各具精義,隨諸證之變化,而遵其加減諸法,用之自能奏效無誤也。

    《傷寒論》原文︰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前節(jié)是病時過用涼藥,傷其陽分;此節(jié)是病時不能急用涼藥以清外感之熱,致耗陰分。且其大熱雖退,仍有余熱未清,是以虛羸少氣,氣逆欲吐,此乃陰虛不能戀陽之象,又兼有外感之余熱為之助虐也。故方中用竹葉、石膏以清外感之熱,又加人參、麥冬協(xié)同石膏以滋陰分之虧,蓋石膏與人參并用,原有化合之妙,能于余熱未清之際立復真陰也。用半夏者,降逆氣以止吐也。用甘草、粳米者,調和胃氣以緩石藥下侵也。自常情觀之,傷寒解后之余熱,何必重用石膏,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諸藥,亦可勝任,然而甘寒留邪,可默釀癆瘵之基礎,此又不可不知也。

更多中藥材
  • 大家好,心絞痛呢是我們中老年人常發(fā)的幾個癥狀。那么心絞痛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我們講這個心臟,就像我們這個拳頭一樣,上面有一條血管叫做冠狀動脈。那么當這個冠狀動脈它的血流不暢的時候,心臟的這個肌肉血就不夠了,叫心肌缺血。缺血之后呢,還在跳啊,就覺......
  • 大家好,今天呢給大家呢講一個脾腎陽虛的這么一個案例。這個案例呢,患者是楊先生,四十五歲,那么脾腎陽虛呢,其實我們最典型的一個表現(xiàn)呢是什么呢?是五更泄瀉,就是到凌晨的時候,快起床的時候馬上肚子疼,要上廁所,天天都這個點。有人說我們就是習慣性早......
  • 大家好,今天呢跟大家分享一個醫(yī)案,頭發(fā)和皮膚都是我們女性特別注意的。因為大家都愛美嘛,那么有的女性就是頭發(fā)就是一洗頭掉一些,一洗頭掉一些,頭發(fā)越來越少。那么還有那個臉上長斑,大塊的這個斑。本來很漂亮的,然后一看長塊斑之后,馬上這個感覺都毀容......
  • 大家好。那么更年期呢是我們廣大女性啊,到一定年齡之后都會經(jīng)歷的一件事情。那么什么是更年期?這個更年期呢其實它就叫做圍絕經(jīng)期。圍繞這個絕經(jīng)附近心個時間,叫做圍絕經(jīng)期,又叫更年期。因為從這個女性的整個生理過程來講,中醫(yī)講二七天癸至,到七七天癸竭......
  • 大家好,現(xiàn)在蕁麻疹得的人挺多的,那么為什么會反復出現(xiàn)這個問題?我們西醫(yī)講就是過敏,身上長各種風團疙瘩,可能吃點什么東西,或者不小心風吹到了,然后身上馬上那個大疙瘩就起來了。那么它從中醫(yī)辯證來講,就是風熱,風熱侵襲造成的。但是呢如果急性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