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謝平安 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針灸骨傷學(xué)院
顧植山教授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xué)、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醫(yī)文獻(xiàn)和五運六氣研究方面造詣頗深,并在臨床上擅長針?biāo)幗Y(jié)合治療各種疑難雜病。近兩年筆者有幸隨之臨證,見顧植山辨治各種疑難雜病,療效頗好?,F(xiàn)列舉其治療內(nèi)科雜病驗案3則。
案1王某,女,25歲。2008年8月13日初診。胃脘疼痛兩年余,近期發(fā)作較頻,午夜至凌晨時分痛甚。脹滿,拒按,眠差,多夢,下肢膝關(guān)節(jié)以下欠溫而多汗,畏冷食,口干,舌紅苔薄,脈濡細(xì)。方用烏梅丸原方:炒烏梅12克,川黃連6克,炒黃柏9克,炒當(dāng)歸6克,川花椒9克,臺黨參9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9克(先煎),北細(xì)辛3克(先煎),炒當(dāng)歸6克,川桂枝9克。7劑,水煎服。隨診得知2劑則痛減,7劑后則愈。
案2宋某,男,82歲。2010年5月17日初診。前列腺術(shù)后,下肢浮腫,小便頻,長年便溏,四肢厥逆,乏力,服溫補之品又易上火,下半夜喜盜汗,舌苔稍厚膩,脈沉。方用烏梅丸:炒烏梅20克,川黃連10克,炒黃柏6克,川花椒5克,臺黨參10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10克(先煎),北細(xì)辛6克(先煎),炒當(dāng)歸6克,川桂枝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5月24日二診:服上藥諸癥減,大便已正常,小便仍頻,守上方加上黃芪24克,再進(jìn)7劑。
2010年6月1日三診:小便次數(shù)減少,四肢已溫,精神亦佳,稍覺胃脹,舌苔已不厚,脈有力。前方減黃芪為15克,加砂仁泥5克。7劑善后。
案3吳國勝,男,61歲。2010年5月10日初診。糖尿病10年余,長年用胰島素控制,未用胰島素空腹血糖達(dá)12.4mmol/L,中西藥皆服過,無效??滔掳Y見:口干欲飲,下半夜為甚,視力下降,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縮,舌苔黃干裂,脈沉。方用烏梅丸:炒烏梅30克,川黃連30克(姜汁炒),炒黃柏6克,炒當(dāng)歸10克,川花椒4克,臺黨參10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6克(先煎),北細(xì)辛5克(先煎),炒當(dāng)歸10克,川桂枝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5月17日二診:服上藥后血糖平穩(wěn),胰島素已停,空腹血糖為6.1mmol/L,口干已好轉(zhuǎn),胃部自覺脹滿,矢氣后舒,二便難,動則汗出,舌脈如前。上方郁李仁15克,黃芪10克,桃仁泥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5月24日三診:諸癥平穩(wěn),二便已調(diào),精神有增,面色轉(zhuǎn)紅潤,腹部仍有涼感。上方加附子為10克。7劑善后。
按:三個病案雖為三個不同的病,但其有著共同的病機(jī)。一是寒熱錯雜。案1之下肢欠溫,畏冷食為寒;口干舌紅為熱。案2之長年便溏,四肢厥逆,乏力為寒;易上火,夜喜盜汗為熱。案3之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縮為寒;舌苔黃干裂為熱。寒熱錯雜之候是陰陽氣血之間有明顯的偏衰時的外顯之象。所謂“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二是下半夜病癥出現(xiàn)或加重。3個案例都是下半夜出現(xiàn)或加重,這個特點是厥陰病特有的,厥陰病欲解時是丑至卯時。此時正值陰氣將盡,陽氣初生,證屬厥陰。柯韻伯說:“兩陰交盡,名曰厥陰?!惫什≈霖赎帲瑑申幗槐M,一陽初生。若陰陽兩氣不相交接,陽氣難出,此陰盛陽衰故也。
烏梅丸是治療厥陰寒熱錯雜以及蛔厥證的主方。由烏梅、細(xì)辛、干姜、黃連、附子、當(dāng)歸、蜀椒、桂枝、人參、黃柏組成。方中有溫有寒,有辛有酸,有甘有苦。而溫藥之量大于寒藥,可助陽破陰而出。正合寒熱錯雜,陽不出陰之病機(jī)。服藥后寒熱調(diào)和,氣機(jī)升降通暢,諸癥自除。這三個病案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異病同治的思想。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謝平安 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針灸骨傷學(xué)院
顧植山教授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xué)、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醫(yī)文獻(xiàn)和五運六氣研究方面造詣頗深,并在臨床上擅長針?biāo)幗Y(jié)合治療各種疑難雜病。近兩年筆者有幸隨之臨證,見顧植山辨治各種疑難雜病,療效頗好?,F(xiàn)列舉其治療內(nèi)科雜病驗案3則。
案1王某,女,25歲。2008年8月13日初診。胃脘疼痛兩年余,近期發(fā)作較頻,午夜至凌晨時分痛甚。脹滿,拒按,眠差,多夢,下肢膝關(guān)節(jié)以下欠溫而多汗,畏冷食,口干,舌紅苔薄,脈濡細(xì)。方用烏梅丸原方:炒烏梅12克,川黃連6克,炒黃柏9克,炒當(dāng)歸6克,川花椒9克,臺黨參9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9克(先煎),北細(xì)辛3克(先煎),炒當(dāng)歸6克,川桂枝9克。7劑,水煎服。隨診得知2劑則痛減,7劑后則愈。
案2宋某,男,82歲。2010年5月17日初診。前列腺術(shù)后,下肢浮腫,小便頻,長年便溏,四肢厥逆,乏力,服溫補之品又易上火,下半夜喜盜汗,舌苔稍厚膩,脈沉。方用烏梅丸:炒烏梅20克,川黃連10克,炒黃柏6克,川花椒5克,臺黨參10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10克(先煎),北細(xì)辛6克(先煎),炒當(dāng)歸6克,川桂枝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5月24日二診:服上藥諸癥減,大便已正常,小便仍頻,守上方加上黃芪24克,再進(jìn)7劑。
2010年6月1日三診:小便次數(shù)減少,四肢已溫,精神亦佳,稍覺胃脹,舌苔已不厚,脈有力。前方減黃芪為15克,加砂仁泥5克。7劑善后。
案3吳國勝,男,61歲。2010年5月10日初診。糖尿病10年余,長年用胰島素控制,未用胰島素空腹血糖達(dá)12.4mmol/L,中西藥皆服過,無效??滔掳Y見:口干欲飲,下半夜為甚,視力下降,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縮,舌苔黃干裂,脈沉。方用烏梅丸:炒烏梅30克,川黃連30克(姜汁炒),炒黃柏6克,炒當(dāng)歸10克,川花椒4克,臺黨參10克,淡干姜6克,熟附片6克(先煎),北細(xì)辛5克(先煎),炒當(dāng)歸10克,川桂枝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5月17日二診:服上藥后血糖平穩(wěn),胰島素已停,空腹血糖為6.1mmol/L,口干已好轉(zhuǎn),胃部自覺脹滿,矢氣后舒,二便難,動則汗出,舌脈如前。上方郁李仁15克,黃芪10克,桃仁泥10克。7劑,水煎服。
2010年5月24日三診:諸癥平穩(wěn),二便已調(diào),精神有增,面色轉(zhuǎn)紅潤,腹部仍有涼感。上方加附子為10克。7劑善后。
按:三個病案雖為三個不同的病,但其有著共同的病機(jī)。一是寒熱錯雜。案1之下肢欠溫,畏冷食為寒;口干舌紅為熱。案2之長年便溏,四肢厥逆,乏力為寒;易上火,夜喜盜汗為熱。案3之四肢末端厥冷且汗腺萎縮為寒;舌苔黃干裂為熱。寒熱錯雜之候是陰陽氣血之間有明顯的偏衰時的外顯之象。所謂“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二是下半夜病癥出現(xiàn)或加重。3個案例都是下半夜出現(xiàn)或加重,這個特點是厥陰病特有的,厥陰病欲解時是丑至卯時。此時正值陰氣將盡,陽氣初生,證屬厥陰。柯韻伯說:“兩陰交盡,名曰厥陰?!惫什≈霖赎帲瑑申幗槐M,一陽初生。若陰陽兩氣不相交接,陽氣難出,此陰盛陽衰故也。
烏梅丸是治療厥陰寒熱錯雜以及蛔厥證的主方。由烏梅、細(xì)辛、干姜、黃連、附子、當(dāng)歸、蜀椒、桂枝、人參、黃柏組成。方中有溫有寒,有辛有酸,有甘有苦。而溫藥之量大于寒藥,可助陽破陰而出。正合寒熱錯雜,陽不出陰之病機(jī)。服藥后寒熱調(diào)和,氣機(jī)升降通暢,諸癥自除。這三個病案充分體現(xiàn)了中醫(yī)異病同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