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潰瘍性結(jié)腸炎診療技術(shù)

    潰瘍性結(jié)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結(jié)腸炎癥,重者發(fā)生潰瘍病變。病變主要累及結(jié)腸黏膜和黏膜下層。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腹痛和黏液膿血便。病情輕重不一,多呈反復(fù)發(fā)作。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多見于20~40歲,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別。

    潰瘍性結(jié)腸炎歸屬于中醫(yī)“泄瀉”、“痢疾”等范疇。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生,常因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脾胃虛弱、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感受外邪等導(dǎo)致脾胃功能失常,濕熱內(nèi)蘊,氣機不利,腸絡(luò)受損而致本病,久而氣滯血瘀,寒熱錯雜。病初與脾、胃、腸有關(guān),后期涉及腎。故本病是以脾胃虛弱為本,以濕熱蘊結(jié)、瘀血阻滯、痰濕停滯為標的本虛標實證。

    辨證分型

    1.濕熱內(nèi)蘊證:腹痛、腹瀉或里急后重,糞便夾有膿血、黏凍,肛門灼熱,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2.寒濕下注證: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凍,白多赤少,或為純白凍,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腹痞悶,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3.脾虛肝旺證:腹瀉多于情緒緊張或激動后發(fā)生,腹痛即瀉,瀉后痛不減,伴胸脅脹痛,脘悶納呆。苔薄白,脈弦細。

    4.脾胃虛弱證:常見于病情反復(fù)發(fā)作患者,腸鳴腹瀉,糞便中挾有不消化食物,納呆胸悶,疲乏無力。舌淡,苔白,脈濡緩。

    5.腎陽虛衰證:久瀉不愈,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腹痛喜暖,大便稀薄,或痢下白色黏凍。舌質(zhì)淡,脈沉細。

    6.瘀血內(nèi)阻證:病程日久不愈,左下腹疼痛,可捫及腫物,疼痛固定,按之加劇,大便時下膿血。舌質(zhì)紫暗有瘀點,脈澀。

    辨證論治

    1.濕熱內(nèi)蘊證

    [治法]清熱利濕。

    [方藥]白頭翁湯加減(內(nèi)服方)。熱毒重,可加馬齒莧、敗醬草;便血重,加牡丹皮、地榆;腹痛、里急后重明顯,可加木香、檳榔。

    保留灌腸方(外用方):

    (1)白頭翁湯加減煎成200毫升,甲硝唑0.6克,研粉加入湯內(nèi),每晚保留灌腸一次,14天為一療程,間隔3~5天再進行下一療程。

    (2)馬齒莧、白頭翁、黃柏、川芎各50克,丹參、兒茶各30克,水煎成100毫升,加入2%普魯卡因20毫升,每晚睡前保留灌腸,15日為一療程。

    (3)參三七、馬齒莧、五倍子、黃連、枯礬各適量,做成栓劑,每晚1~2支,一月為一療程。

    2.寒濕下注證

    [治法]溫化寒濕,行氣和血。

    [方藥]胃苓湯加減(內(nèi)服方)。

    保留灌腸方(外用方):

    (1)白及、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適量,煎成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腸,每晚一次,14天為一療程。

    (2)制附子、白術(shù)各80克,黃芪、丹參、薏苡仁、仙鶴草各30克,煎成100~150毫升,加云南白藥半支混勻,高位保留灌腸,每晚一次,15天為一療程。

    3.脾虛肝旺證

    [治法]疏肝解郁,緩急止痛。

    [方藥]痛瀉要方加減(內(nèi)服方)。兼濕熱者,加白頭翁、黃連、馬齒莧;肝郁氣滯,胸脅脘腹脹痛者,加柴胡、枳殼、香附;兼瘀滯者,加蒲黃、丹參;若久瀉不止,可加酸收之品,如烏梅、訶子等。

    保留灌腸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及適量,煎成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腸,每晚一次,15天為一療程。

    4.脾胃虛弱證

    [治法]補脾健胃。

    [方藥]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內(nèi)服方)。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者,可合用補中益氣湯;黏液多者,加法半夏;夾瘀滯者,加蒲黃、丹參、川芎。

    保留灌腸方:白術(shù)、罌粟殼、白及、五倍子、棗樹皮適量,煎成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腸,每晚一次。

    5.腎陽虛衰證

    [治法]溫腎固澀。

    [方藥]健脾益腎湯(內(nèi)服方)。腹瀉甚者,加扁豆、山藥、訶子等。

    保留灌腸方:干姜炭、赤石脂、地榆炭、烏梅;附子、白及適量,煎成100毫升,高位保留灌腸。

    6.瘀血內(nèi)阻證

    [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少腹逐瘀湯加減(內(nèi)服方)。兼濕熱者,加白頭翁、黃連、馬齒莧;兼脾虛濕困者,加黨參、蒼術(shù)、厚樸;兼肝郁氣滯者,加柴胡、香附、郁金。

    保留灌腸方:麝香、牛黃、紅花、珍珠、血竭、枯礬、白及、青黛、地榆炭、參三七、烏梅炭適量,共為細末,用時取12克,加開水100毫升,調(diào)為稀糊狀,每晚一次,20天為一療程。

    適宜技術(shù)

    1.毫針

    主穴:天樞、下脘、氣海、陰陵泉、豐隆。腹痛甚者加太白、梁丘;惡心嘔吐者加內(nèi)關(guān)、膻中。

    2.刺絡(luò)拔罐法

    處方:大椎、肝俞、脾俞、三焦俞、大腸俞。操作:前三穴為一組,后兩穴為兩組,兩組交替。穴區(qū)常規(guī)消毒,用三棱針快速散刺,使之微出血,然后在叩刺部位拔罐3~5分鐘。隔日一次,6次為一療程。

    3.穴位埋線法

    處方:天樞、大腸俞、上巨虛。操作:穴位嚴格消毒后,用9號腰椎穿刺針分別在上述穴位中埋入2厘米長羊腸線。天樞穴斜向神闕穴平刺進針埋線,大腸俞直刺進針約5厘米,有針感傳導(dǎo)至下肢時埋線;上巨虛直刺進針兩厘米,有酸脹感后埋線。隔30日埋線一次,3次為一療程。

    4.灸法

    處方:天樞、足三里、脾俞、章門、命門。操作:選艾絨適量,加少量人工合成麝香,做成0.7厘米×0.7厘米艾炷直接灸,每穴3~5壯,灸后用小膏藥貼灸瘢,使化膿直至灸瘢愈合為止。

    5.推拿療法

    處方:中脘、天樞、關(guān)元、膀胱經(jīng)背部俞穴、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

    患者取仰臥位,術(shù)者位于右側(cè),用沉著緩慢的一指禪推法推中脘、天樞、關(guān)元,每穴約一分鐘。然后以臍為中心做逆時針方向摩腹,時間約5~8分鐘。患者取俯臥位,術(shù)者用滾法沿脊柱兩旁從脾俞到大腸俞治療,約3分鐘。然后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約3分鐘。再橫擦腰骶部,時間約5分鐘。按揉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每穴約一分鐘。

    6.敷臍療法

    (1)吳茱萸粉3克,米醋5毫升調(diào)和,加溫40℃左右,外敷臍部。每12小時更換一次。適用于本病寒濕型。

    (3)豬苓、地龍、針砂、生姜汁各適量。前三味共為細末,以生姜汁調(diào)成膏狀,敷于臍部,每日換藥一次,適用于本病濕熱型。

    (4)滑石粉30克,甘草末6克,鮮車前草汁適量,共調(diào)和如泥,敷臍,每日換藥1~2次。適用于本病濕熱型。

    (5)乳香、沒藥、米粉各適量,共為細末,陳醋調(diào)如膏狀,敷臍,每日換藥一次。適用于本病脾胃虛弱型。

    7.洗浴療法

    (1)梧桐葉適量,水煎沸,浴兩足后跟。

    (2)葛根50克,白扁豆100克,車前草150克,水煎20~30分鐘去渣取液,放入浴盆內(nèi),兌適量溫開水,水溫30℃左右,浸泡雙腳30~60分鐘,每日2~3次。

更多中藥材
  • 專家指出,腫瘤病人有4種常見心理問題,而如何解決這些心理問題,對于增強病人的安全感與康復(fù)的信心意義重大。角色紊亂一個人得了病,就迫使他由一個常態(tài)社會角色轉(zhuǎn)換成病人的角色。他需要停止平時擔任的工作,不能照顧家庭,反而需要親人照顧自己。專家介紹......
  • 1、辨證論治(1)肝胃不和主癥:胃脘脹滿疼痛,竄至兩脅,或噯氣、泛酸、呃逆、胸脅苦滿,納呆。舌質(zhì)淡紅或暗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治則:疏肝理氣,和胃降逆。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2)氣滯血瘀主癥:胃脘刺痛拒按,痛有定處,或可捫及腫塊,腹?jié)M不......
  • 胃癌病人在手術(shù)后會發(fā)生早期飽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打嗝、泛酸,不能消化足夠的營養(yǎng),體重下降等現(xiàn)象。再加上術(shù)后病人胃儲備能力丟失,會導(dǎo)致胃蛋白酶減少,蛋白質(zhì)消化不良,因此術(shù)后的飲食調(diào)養(yǎng)非常重要,否則會給放、化療帶來一定困難。胃癌術(shù)后的患者在......
  • 胃癌是常見惡性腫瘤,是消化系統(tǒng)最多見的腫瘤。在我國,胃癌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惡性腫瘤之首,每年死于胃癌者達16萬人,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shù)的23%,占消化系統(tǒng)腫瘤死亡人數(shù)的50%。胃癌的病因與環(huán)境因素密切有關(guān),飲食習慣與飲食結(jié)構(gòu)、胃部良性疾......
  • 中醫(yī)治療腎癌有哪些好處呢?雖然腎癌患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每年都會呈現(xiàn)出遞增的趨勢,但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醫(yī)學技術(shù)的進步,治療腎癌的方法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為治愈腎癌增加了很大的機率。很多康復(fù)的腎癌患者都說中醫(yī)治療效果好,那么,選擇中醫(yī)治療腎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