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肩關節(jié)周圍炎中醫(yī)診療技術

    肩關節(jié)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退行性的炎癥性病癥。以肩部長期固定疼痛、活動受限為特征,好發(fā)于50歲左右女性的右肩,故又稱“五十肩”,有自愈傾向,預后良好。本病屬于中醫(yī)學“肩痹”、“凍結肩”、“漏肩風”的范疇。

    常規(guī)治療

    1.理筋手法

    患者端坐位、側臥位或仰臥位。術者先運用滾法、揉法、拿捏法作用于肩前、肩后和肩外側,用右手的拇、食、中三指對握三角肌束,做垂直于肌纖維走行方向的撥法,再撥動痛點附近的岡上肌、胸肌以充分放松肌肉。

    然后術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握患手,做牽拉、抖動和旋轉活動。

    最后幫助患肢作外展、內收、前屈、后伸等動作,解除肌腱粘連,幫助功能恢復。手法治療時,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要注意用力適度,以患者能忍受為度。

    隔日治療一次,10次為一療程。

    2.藥物治療

    內服藥:

    (1)氣血虛型:治宜調補氣血、舒筋活絡。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12克,桂枝12克,芍藥12克,生姜3片,大棗7枚)加減。

    (2)風寒濕型:治宜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方用蠲痹湯(羌活6克,姜黃6克,當歸12克,赤芍9克,黃芪12克,防風6克,生姜5片,炙甘草3克)加減。

    (3)瘀滯型:治宜化瘀通絡、蠲痹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湯(秦艽9克,羌活9克,川芎9克,桃仁6克,紅花6克,沒藥9克,五靈脂9克,香附9克,牛膝9克,地龍9克,當歸15克,甘草3克)加減。

    外用藥:

    急性期疼痛、觸痛敏感,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者,可選用海桐皮湯(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沒藥6克,當歸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紅花3克,威靈仙3克,甘草3克,防風3克,白芷2克)熱敷熏洗或寒痛樂熱熨,外貼傷濕止痛膏等。

    3.物理療法

    可采用超短波、磁療、蠟療、光療、熱療等,以減輕疼痛、促進恢復。對老年患者,不可長期電療,以防軟組織彈性更加減低,反而有礙恢復。

    4.針灸治療

    (1)氣血虛型:取肩髃、肩髎、手三里、足三里等穴,均用補法。

    (2)風寒濕型;取肩髃、肩髎、巨骨、合谷、曲池等穴,均用瀉法。

    (3)瘀滯型:取肩髃、肩髎、肩外、脯俞、阿是穴等,均用瀉法。

    5.封閉療法

    可用2%利多卡因配潑尼松龍各1.5毫升痛點封閉。每周一次,2~3次為一療程。

    適宜技術

    1.“平衡針灸”針刺肩痛穴治療肩周炎技術(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農村中醫(yī)適宜技術推廣項目)

    治療方法

    (1)肩痛穴定位:位于腓骨小頭與外踝連線的上1/3處。在腓骨長肌與趾總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短肌,分布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和腓淺神經(jīng);或小腿腓側,腓骨小頭與外踝高點的連線上,髕骨中線下5寸處;或髕骨中線與踝連線之中上1/3處。也可根據(jù)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虛穴上1寸,以偏于腓側1寸的原則取穴。

    (2)取穴原則:交叉取穴。即右側肩周炎取左側穴位,左側肩周炎取右側穴位。

    (3)針刺方法:采用28號3寸毫針一支,行直刺法,進針約2.5寸,可行上下提插針刺手法,待出現(xiàn)針感即可快速出針,整個針刺時間應控制在3秒以內。病情較重、病程較長的患者可留針以增強針效。留針期間可適當配合肩部運動。以局部酸、麻、脹,并向足部放射為宜,個別患者可傳導至肩部,傳至肩部者療效最佳。

    (4)治療時間及療程:發(fā)病兩周以內者,每日針一次,14次為一療程;發(fā)病2~4周者,每日針一次,21次為一療程;發(fā)病4周以上者,每日針一次,28次為一療程。

    (5)歌訣:肩痛穴稱中平穴,外丘一寸偏腓側。交叉取穴腓神經(jīng),肩部病變與落枕。胸痛腹痛與偏癱,降壓腰痛與昏厥。

    本法安全簡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特別適宜于廣大農村。

    注意事項及禁忌證

    (1)急性炎癥期水腫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進行功能鍛煉。

    (2)急性炎癥期水腫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嚴禁在局部進行機械性治療,如按摩、針刀、局封等。

    (3)對體質虛、體質過敏、伴有慢性病的患者,針刺肩痛穴后可出現(xiàn)局部痛或不適感,可以通過交叉針刺膝痛穴緩解。

    2.經(jīng)皮穴位電刺激治療瘀滯型肩周炎技術(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農村中醫(yī)適宜技術推廣項目)

    治療方法

    (1)使用器械:LH202H型韓氏穴位神經(jīng)刺激儀,北京醫(yī)科大學研制。

    (2)首次接受治療的患者,治療前先對其進行痛閾及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水平測定并記錄。

    (3)取穴:肩周炎患側穴位:肩前與肩,外關與合谷。

    (4)操作:兩對電極(帶有直徑為3厘米的不干膠電極板)分別粘貼連接肩部二穴和合谷、外關二穴,刺激參數(shù)為:連續(xù)波、高頻(100Hz)刺激10分鐘后轉為低頻(2Hz)刺激30分鐘,強度10±2mA。隔日治療。

    本法無創(chuàng)傷,可避免感染或疾病的傳播,易操作,經(jīng)濟。

    3.禁忌

    (1)年齡在65歲以上者,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以及對電刺激過度敏感者。

    (2)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長期服用(接受)其他藥物(治法)以及采取綜合治療者。

    (3)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更多中藥材
  • 痔瘡是人體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fā)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又名痔瘡、痔核、痔病、痔疾等。任何年紀都可發(fā)病,但隨著年紀增長,發(fā)病率逐漸增高。在我們國家,痔是最比較常見的肛腸疾病,素有“十男九痔”、“......
  • 組成: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旱蓮12克,粉丹皮9克,澤瀉10克,茯苓12克,豬苓15克,懷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黃芪30克,小葉石韋12克。功效:滋陰益腎,利濕清熱,益氣化瘀。主治:腎陰虛、水熱互結、瘀......
  • 支氣管哮喘(以下簡稱哮喘)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中國成人哮喘的發(fā)病率約為10%,兒童哮喘的發(fā)病率約為12%。近年來,它仍在逐漸增加。目前,許多患者對這種疾病了解不多。因此,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每年5月的第一個星期二設立為世界哮喘日,......
  • 有些女孩從月經(jīng)開始就有痛經(jīng)問題,輕度下腹痛,經(jīng)過后,逐漸緩解;嚴重腹痛難以忍受,面色蒼白,身體瘦,聲音低,甚至伴有昏厥等癥狀。這種情況屬于原發(fā)性痛經(jīng),在未婚婦女中更為常見,大多數(shù)在月經(jīng)初潮或初潮后不久開始發(fā)病,腹痛主要位于下腹中部,喜歡熱,......
  • 膽道蛔蟲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以30歲以下的青少年較多。膽道蛔蟲需要與上腹部其他急腹癥進行鑒別,如胃痙攣、急性胃炎、胰腺炎、膽石癥、膽道蛔蟲和膽石癥并存,有時很難識別。因此,當診斷不明確時,西醫(yī)鎮(zhèn)痛解痙,掩蓋癥狀,延誤診斷;中藥因煎藥費時,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