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藥浴治病原理初探

    趙法新 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

    藥浴是將藥物制成水劑,人體浸浴其中,在一定的溫度與促透劑的協(xié)助下,藥物經(jīng)皮膚快速吸收,從微循環(huán)進入血液,直達病所的一種治療方法。因無胃腸刺激及其酸堿消化液、肝臟降解藥效的弊端,故為一條高效、速效黃金給藥捷徑。其治療保健原理如下。

    從中醫(yī)學的“整體觀”看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有十二經(jīng)脈,內屬臟腑,外絡肢節(jié),遍布全身,與體表皮膚、器官九竅、四肢百骸緊密相連,表里相貫,臟腑相通,能行氣血、營陰陽、濡筋脈、利關節(jié)。藥浴集藥效、穴效的雙效合力作用,通過調動經(jīng)絡腧穴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作用而糾正臟腑功能紊亂,提高免疫功能,達到醫(yī)療保健目的。

    從“玄府論”看

    金元四大家張子和說:“開玄府而逐邪氣”,“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之道路門戶也”。他繼承了《內經(jīng)》汗法理論,在劉河間“玄府論”基礎上,發(fā)展了張仲景汗法經(jīng)驗,外延了“表”的概念,擴大了汗法應用范圍。把凡能“開玄府”的治療手段,如灸、蒸、渫、洗、浴、熨、烙、針刺、砭、導引、按摩等均歸之于汗法。無論是因邪致病,或者因病生邪,凡造成玄府閉郁、氣液塞滯不通病理機制的任何病癥,都可以運用汗法治療。

    現(xiàn)代醫(yī)學手段研究已證明,蒸、渫、洗、浴等汗法的治療有以下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解熱作用;調整免疫功能;鎮(zhèn)靜、鎮(zhèn)驚、鎮(zhèn)痛作用;改善心肌營養(yǎng),提高心血管生理功能;解除體表血管痙攣,改善機體反應狀態(tài);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利尿作用;改善消化功能等。

    從“透皮吸收學說”解釋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成人皮膚面積為1.5m2左右,等于腎小球濾膜面積總和),亦是天然的半透膜,具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jīng),因而有分泌、排泄、吸收功能。

    利用藥浴來治病保健時,大多用水作溶媒的原因:水可使皮膚角質層,發(fā)生水合作用而軟化,并能膨脹呈現(xiàn)多孔狀態(tài),使皮膚對藥物的通透性大大提高;水是良好的溶媒,能溶解大部分藥物于水中,以利藥浴治療疾?。凰臒釋Я榭諝獾?3倍,能持續(xù)對人體釋放熱量或吸收熱量。

    就水的特性而言,有多種治療作用。如冷水?。ㄋ疁卦?0~25℃)對心血管功能有良好鍛煉作用,故稱“心血管操”;不感溫浴(水溫在30~33℃)有良好的催眠、鎮(zhèn)靜作用;溫水?。ㄋ疁卦?3~37℃)有降低神經(jīng)興奮性、痛覺傳導作用,可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胃腸功能,提高造血和免疫功能;熱水?。ㄋ疁卦?9~42℃)可使血管暫時收縮,繼而擴張,心跳加快,心臟負荷加重,心率可達100次/分鐘以上;高熱?。ㄋ疁卦?3℃以上)可封閉末梢神經(jīng),減輕局部疼痛,故對肌肉、關節(jié)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另外,應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辨證論治,因人、因時、因病、因癥之不同,合理選用藥浴藥物。

    總的來說,藥浴功效有三,即抑制病因、對癥治療、調整機體反應狀態(tài)。三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晌,而又有所區(qū)別。

更多中藥材
  • 首先說一下這個寒熱錯雜癥啊,這是中醫(yī)一個癥型名詞,這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就是身上既有寒癥,又有熱癥,有哪幾種情形呢?其實在臨床我們常見的類型,一種就是濕熱證,這個濕熱證呢,我們說中醫(yī)體內有濕熱之邪,患者就問,我濕熱為什么我還怕冷,這個就是取......
  • 脾虛呢,大家在臨床都比較熟悉了,患者去看病的時候,大夫都會說脾虛,脾虛包括氣血不足,包括脾氣虛,包括胃陰虛,包括脾氣虛是不是夾有濕盛,這個呢,在臨床上大家要多了解一些,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脾虛就補脾,就補氣血,平常日吃點黃芪,是不是氣血就會......
  • 這個患者呢,是一個42歲的男性,他來找我的時候主要表現(xiàn)就是這個,怕冷,乏力,腹部胸部一個脹悶,還有呢就是平時工作的時候容易生氣,心煩,晚上睡覺呢也是特別容易做噩夢。我看了一下他的脈象呢,是弦滑脈,苔是白膩,有齒痕。從上面這些表現(xiàn)呢,中醫(yī)就給......
  • 它分三種吧,一種是潰瘍性結腸炎,一種是克羅恩病,還有一種呢,腸鏡經(jīng)常打出這樣的報告的,慢性結腸炎,結腸炎癥改變,結腸表面不光滑啦,有充血,水腫啊,甚至有一點點滲血了,重的呢可能會有糜爛,這個就是結腸炎在腸鏡下的表現(xiàn)。對于患者來講呢,一般患者......
  • 就是這個濕啊,主要是從我們脾胃來的啊,因為中醫(yī)講究脾胃是來運化水濕的,脾胃的功能減弱啊,也就是脾胃氣虛了,運化水濕的功能下降,就會導致這個水濕之氣在人體內積聚,積聚以后成為這個濕邪,我們一般就叫做寒濕。濕邪呢分為寒濕,也分為這個濕熱,就這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