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急性腎衰中醫(yī)診療技術(shù)

    急性腎衰竭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腎功能急驟(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進行性減退,導(dǎo)致氮質(zhì)血癥、水鈉潴留、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紊亂等臨床綜合征。本病屬中醫(yī)學(xué)“癃閉”、“關(guān)格”范疇。其病因病機包括疫毒犯腎、毒物傷腎、瘀石內(nèi)阻、濕濁內(nèi)蘊等。

    辨證分型

    熱毒熾盛:小便短澀或閉塞不通,高熱煩渴,氣喘息促,便秘或伴有肢體水腫,舌質(zhì)紅、苔黃,脈數(shù)。

    濕熱蘊結(jié):小便灼熱,短赤不爽,肢體浮腫,胸脘痞滿,納呆惡心欲吐或嘔吐,口苦而黏,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痰濁壅肺:小便不暢或尿閉,咳嗽痰聲漉漉,喘促氣急,或呼吸深慢而微弱,甚則不能平臥,納呆嘔惡,舌紅苔薄白,脈沉細。

    水濕困脾:小便量少不爽,肢體浮腫,少腹墜脹,納呆,口中黏膩尿臭,噯氣惡心,欲吐或嘔吐,神疲乏力,舌質(zhì)淡胖,舌苔厚膩,脈沉細。

    肝風(fēng)內(nèi)動:尿少或尿閉,手足蠕動,肌肉晌動或抽搐,煩躁不安,甚則神昏狂躁,舌質(zhì)光紅或卷縮,脈弦細數(shù)。

    陰陽兩虛:尿少尿閉,全身浮腫,心悸怔忡,唇甲青紫,口-中尿味而咸,汗出而黏,手足厥冷,舌紅絳干燥,脈細數(shù)或沉伏。

    瘀阻水停:尿少或排尿澀痛,肢體水腫,或見尿血、鼻衄、吐血、便血、皮膚紫斑,舌暗紅或有瘀斑,脈細澀。

    邪閉心包:尿閉,煩躁不安,神昏譫語,痙厥,舌質(zhì)紅苔白厚,脈沉。

    適宜技術(shù)

    1.針刺療法

    針刺足三里、中極、三陰交、陰陵泉,反復(fù)捻轉(zhuǎn)提插,強刺激。體虛者可灸關(guān)元、氣海。

    2.灌腸療法

    (1)生大黃15克,蒲公英30克,生牡蠣30克,六月雪30克,甘草5克。濃煎300毫升灌腸,保留30分鐘以上,每日一次。

    (2)溫腎益氣導(dǎo)法:制附子15~30克,酒大黃(后下)15~30克,黃芪30~60克,芒硝10~20克,益母草15~30克,煎汁200毫升,早晚各一次,保留灌腸;胃熱上逆者,重用生大黃、芒硝;胃寒停飲者,重用附子、肉桂;血壓偏高者,加生石決明30克,生牡蠣30克。

    (3)化濕清熱法:生大黃(后下)15~30克,六月雪15克,徐長卿12克,皂莢子9克,生牡蠣(先煎)30克,濃煎取汁10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一次。熱甚者,可加蒲公英30克。

    (4)生大黃9克,生牡蠣30克,六月雪30克,徐長卿15克,皂莢子9克,濃煎成10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一次。

    (5)大黃30克,黃芪30克,紅花20克,丹參20克,保留灌腸,每次100毫升,加5%碳酸氫鈉20毫升,加溫至38℃,由肛管排入結(jié)腸,每日6次。功能益氣活血,解毒導(dǎo)濁,用于瘀濁內(nèi)阻之證。

    (6)通腑泄熱灌腸液,由玄參30克,麥冬30克,生地黃60~120克,鮮茅根250~500克,大黃15~30克,玄明粉12~15克,車前子30克,通草9克,知母12克,黃柏12克組成,水煎灌腸。適用于濕濁化熱之腎衰。

    (7)復(fù)方大黃灌腸液,由生大黃、槐花、桂枝各30克組成,水煎灌腸,適用于濕濁內(nèi)阻之證。

    (8)通腑I號,由大黃30克,芒硝(沖)20克,桂枝、牡丹皮、茯苓、澤瀉、丹參各15克,白茅根100克組成,煎湯保留灌腸,適用于瘀濁互阻之證。

    (9)芒硝(沖)15克,生大黃、制附子、澤瀉、茯苓各30克,二丑、陳皮、甘草各20克,黨參、黃芪、焦三仙各50克,煎湯保留灌腸,每日2~3次。適用于濕濁內(nèi)阻兼脾虛者。

    (10)生大黃、生牡蠣、六月雪各30克,濃煎120毫升,保留灌腸,2~3小時后,用300~500毫升清水清潔灌腸,每日一次。適用于濁毒阻滯之證。

    3.穴位敷貼法

    (1)藥用生附片、川芎、沉香、冰片等,研成細末,用95%乙醇溶液將桂氮酮稀釋成1.9%的溶液,然后將該溶液調(diào)和以上藥末,紗布包裹外敷雙側(cè)腎俞及關(guān)元穴,以后每日用1.9%的桂氮酮溶液濕潤藥末,隔3天換一次藥,4次為一療程,一般用2~4療程。功效為溫腎和絡(luò),利尿泄?jié)帷?/p>

    (2)復(fù)方大蒜軟膏(大蒜油4.8毫升,二甲亞砜60毫升,芒硝600克,麝香0.03克,甘油200毫升,大黃300克,羧甲基纖維素70克,蒸餾水800毫升,調(diào)成軟膏),取50~70克,分成兩份,分別敷貼于雙腎區(qū)。每日1~2次,每次敷貼6小時,4~7日為一療程。蔥白敷關(guān)元,甘遂末敷神闕穴以逐水。

    (4)用苦酒和芒硝,量多少不論,涂腹上,以薄薄一層為度,外用油紙覆蓋,每日4~6克。

    (4)琥珀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玄參30克,水煎熱敷腹部,功能解毒降濁,適用于濁毒內(nèi)壅者。

    (5)田螺3個,去殼搗爛,將麝香0.15克納入臍中,再以搗爛之田螺敷臍。功能通利小便,適用于腎衰尿閉者。

    (6)連根蔥一棵,姜一塊,淡豆豉l0克,共研爛,加鹽一匙,捏成餅狀,烘熱后敷于臍部,以布扎定,使氣透臍內(nèi),反復(fù)應(yīng)用,功能通利二便,適用于腎衰二便閉塞者。

    (7)獨子蒜頭3個,梔子3枚,鹽少許,搗爛后攤于紙上,貼敷臍部。

    (8)食鹽250克,炒熱,布包熨臍腹,冷后再炒熱敷之。

    (9)蔥白500克,搗碎后加入麝香少許,拌勻,分兩包。先取一包敷臍上,熱熨約15分鐘,再換一包,以冰水熨15分鐘,交替使用,直至小便流通。

    4.刮痧療法

    取穴:腹部從氣海刮至中極;背腰部從三焦俞刮至膀胱俞;足部刮三陰交及陰陵泉穴。肺熱盛者,加刮曲池;腎陽虛衰者,加刮腎腧穴;中氣不足者,加刮足三里。操作:患者先取臥位或坐位,術(shù)者以較重力度刮背腰部,然后取仰臥位,以中等或較輕力度刮腹部3~5分鐘,不可過于用力,不必強求局部出現(xiàn)潮紅等變化;足部穴位以中等力度刮至潮紅即可。每日或隔日刮治一次,5次為一療程。

    5.灸法

    (1)取穴:三焦俞、陰陵泉、三陰交、小腸俞、水道、太沖。適用于實證。操作:雀啄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0~20分鐘,每日灸1~2次。艾炷灸,每次選用2~4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灸1~2次。

    (2)取穴:陰谷、腎俞、三焦俞、氣海、委陽、脾俞。適用于虛證。操作:溫和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0~15分鐘,每日灸一次;隔姜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5~10壯,每日1~2次;溫灸器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灸10~30分鐘。

    6.藥栓療法

    處方:紫草30克,紅花10克,穿山甲lo克,乳香、沒藥各5克。用法:上藥共研細末,過120目篩,加凡士林調(diào)成糊狀?;颊呷∠バ匚?,以1:1000新潔爾陰消毒會陰部3次,術(shù)者戴無菌手套。取藥3~5克,捏為圓團,蘸少許石蠟油或植物油,以食指將藥自肛門輕輕塞入,送至直腸前壁,涂于前列腺附近。囑患者伏臥位休息30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間隔3~5天。主治前列腺增生腫大,排尿困難。(摘自《急癥中西醫(yī)診療技術(shù)》)

更多中藥材
  • 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作用,就像某樣?xùn)|西上的不同部位,它們的作用可能不同,像烏柏根的皮,烏柏苦、微溫、有小毒,有殺蟲、解毒、利尿、通便的功用,而烏柏根的皮用于水腫脹滿,有瀉下逐水的功效,對水腫脹滿,二便不通,用之有消除腹水功效,所以也有用烏柏根......
  • 家里老人幾乎都有風(fēng)濕病,每年都會幫他們買不少可以減少風(fēng)濕疼痛的藥,吃的藥丸,貼的膏藥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藥,每次去中藥店選配藥材時,中醫(yī)們往往會加入一種叫紅大戟或者京大戟的藥草,這2種藥材的主治功能相近,只是其配藥量上面會有一定的差異,京大戟有......
  • 看中醫(yī)藥書的時候看到了這樣一個詞,紅大戟;本是無異,卻逐漸被這圖文并茂的野草野花吸引,其中,有一種植物,紅色莖,綠色的葉片,深綠的老葉上拖著淺綠的新芽,顏色過渡的倒是別致,它是紅大戟,不僅外表紅色,折斷的莖里也是紅褐色,又因為根部長得像紅薯......
  • 芫花跟薰衣草花很相似,芫花的花開的比薰衣草的要稍大些,況且芫花不僅僅是好看而且芫花根還可以用作中藥,很多人都不知道吧,都以為芫花只是用來欣賞的,好吧好吧,既然這樣我就向大家答疑,說說芫花根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芫花根的功效,逐水,解毒,散結(jié)。......
  • 它在我的家鄉(xiāng)常有,老葉鮮綠色,新野嫩綠色,層次交替、變化明顯,儼然一件藝術(shù)品,亦或一副水彩畫,它是甘遂,是我國的特有,雖說它的莖葉美麗,可入藥的呢,卻是其根部,常生于矮坡、沙地或田邊路旁,因為可以入藥,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人工種植,味苦、性寒,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