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治濁固本丸

    組成

    蓮花須(60克)、黃連炒(60克、)白茯苓(30克)、砂仁(30克)、益智仁(30克)、半夏(湯浸七次,去皮臍)(30克)、炒黃柏(30克)、炙甘草(90克)、豬苓(76克)。

    用法

    上藥為細(xì)末,蒸餅為丸。每服6~9克,每日2~3次,空腹溫酒或溫開水送服。亦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酌減。

    功效

    清熱利濕,固腎健脾。

    主治

    主治小便混濁,遺精,舌淡,苔白,脈細(xì)弱。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

    慢性腎炎蛋白尿:治濁固本丸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患者48例,對照組48例給予腎炎四味片。以尿蛋白及相關(guān)指標(biāo)變化評定療效,4周為1個療程。結(jié)果:治濁固本丸改善中醫(yī)癥狀的總有效率為87.5%,降低尿蛋白的總有效率為89.6%。同時,治濁固本丸能改善慢性腎炎腎功能,使慢性腎炎患者血漿蛋白升高。(《湖南中醫(yī)藥導(dǎo)報》2003第6期)

    方解

    臨床應(yīng)用以小便混濁、遺精、神疲腰酸、苔膩為辨證要點。主要用于治療腎元不固,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頻尿濁、遺精之證,下焦?jié)駸崦黠@者不宜用。

    臨床如見小便混濁、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者,可加草薛、薏苡仁;下元虛冷者,加烏藥、小茴香;兼小便淋瀝者,加車前子、澤瀉。

    方歌

    治濁固本蓮花須,砂仁連柏二苓俱,益智半夏同甘草,清熱利濕固兼驅(qū)。

    摘錄明·《醫(yī)學(xué)正傳》
更多中藥材
  • 《洞天奧旨》卷十二:暗治飲處方黃柏3錢,茯苓5錢,蒲公英3錢,柴胡1錢,白芍5錢,生甘草5錢,龍膽草1錢,豨薟草2錢。功能主治袖手疳。生龜頭之頸上,皮包于內(nèi)而外不顯。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洞天奧旨》卷十二《外科醫(yī)鏡》:暗治飲處方當(dāng)歸5錢,白......
  • 《醫(yī)統(tǒng)》卷九十八:暗香湯處方梅花。制法梅花將開時,清旦摘取半開花蕊連蒂置瓶內(nèi),每1兩用炒鹽1兩灑之,不可以手觸壞,用厚紙數(shù)重封固置陰處。次年取時,先置蜜于盞內(nèi),然后取花頭二三個內(nèi)于中,滾湯一泡,自開如新。功能主治調(diào)脾胃。主摘錄《醫(yī)統(tǒng)》卷九十......
  • 處方好漆半升,醇酒半升,白蜜半升。制法上三味于銅器中和勻,微火熬令可丸。如雞頭大。功能主治蟯蟲在胃,令人漸羸。用法用量每服1丸,宿勿食,空腹溫酒送下,蟲未下再服。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九......
  • 《圣惠》卷五十九:艾葉丸別名伏龍肝丸處方艾葉1兩(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木香1兩,地榆1兩(銼),伏龍肝1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dāng)歸1兩(銼,微炒),赤芍藥1兩,黃芩1兩。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赤痢,......
  • 《楊氏家藏方》卷十三:艾葉散處方鶴虱、艾葉、榼藤子、白膠香各等分。制法上銼散。功能主治漏瘡。用法用量用瓦餅子內(nèi)燒煙,熏患處。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十三《圣惠》卷九十三:艾葉散別名艾香散處方艾葉半兩(微炒),黃連半兩(去須,微炒),木香半兩,當(d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