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止痢湯

    《辨證錄》卷七:止痢湯處方

    人參9克 白術(shù)30克 山茱萸15克 黃連3克 茯苓15克 柞木枝15克 白芍15克 檳榔1.5克 薏仁15克

    功能主治

    治濕熱痢疾。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辨證錄》卷七現(xiàn)代·《驗方選編》:止痢湯組成

    馬齒莧60克,地綿草30克,鳳尾草30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熱利濕,止痢解毒。

    主治

    痢疾。癥見發(fā)熱,腹痛,腹瀉,便膿血,里急后重等。

    方解

    馬齒莧性寒涼,有清熱解毒之效。地綿草、鳳尾草合用清熱解毒止瀉。止痢湯可用于治療腸炎,細菌性痢疾,傷寒。研究資料表明,止痢湯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控制癥狀及糞便轉(zhuǎn)胡率都有顯著效果。此外,止痢湯又可用于治療癰、癤、濕疹、水田皮炎。對毒蟲咬傷,除內(nèi)服外,亦可用其煎液局部濕敷,有止庫、消炎、消腫作用。如用鮮品搗爛外敷,則消腫、上癢效果更顯著。注意止痢湯均用鮮品,若用干品則用量減半。但鮮品優(yōu)于干品。

    摘錄現(xiàn)代·《驗方選編》
更多中藥材
  • 《普濟方》卷三九六:保嬰艾葉湯處方陳艾葉(炒)1兩,當歸1兩,干姜半兩,木香半兩,厚樸(制)半兩,肉豆蔻半兩,草果半兩,良姜1兩,丁香1兩,甘草5分。制法上為末。功能主治小兒冷痢肚痛。用法用量粟米煎服。摘錄《普濟方》卷三九六《永類鈐方》卷二......
  • 處方甘草(半生半熟)3錢,黃連(去枝梗)3錢,黃柏(去皮,蜜水炒)2錢,辰砂(水飛)2錢。制法上為細末,臘月雪水為丸,如芡實大。功能主治胎熱,胎驚,胎黃,臍風,丹瘭瘡疹,一切胎毒。用法用量未滿周歲者半丸,周歲者1丸,燈心煎湯化下。各家論述方......
  • 處方大黃1兩5錢,甘草1兩,朱砂面3錢。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5分重,蠟皮或蠟紙筒封固。功能主治清熱、鎮(zhèn)驚、導滯。主小兒急熱驚風,實熱目赤,口瘡,便燥,小便赤黃。用法用量每次服1丸,周歲小兒酌減,白開水化服。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 處方僵蠶5錢,朱砂4錢,膽星2錢,天竺黃3錢,川貝母2錢,雄黃1錢5分,金箔10張,法夏2錢,琥珀2錢,甘草1錢5分。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小兒急熱驚風,痰涎壅盛。用法用量周歲以下每服1分,周歲以上酌增,白開水送下。注意脾虛泄瀉忌服。摘錄《......
  • 處方赤白芍(各半)4分,當歸4分,生大黃2分,甘草3分。功能主治小兒胎寒腹痛,乳哺不時,溫壯發(fā)熱,吐利不常,諸經(jīng)掣縮,二十五癇,肌膚喜瘡,遇時而發(fā)作,口瘡惡核,赤目黃瘦,大小變蒸。用法用量上以水3升煎,去滓服。月內(nèi)兒服1杏核大,300日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