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溫膽湯

    《外臺秘要》卷十七引《集驗(yàn)方》:溫膽湯處方

    生姜12克 半夏6克(洗)橘皮9克 竹茹6克 枳實(shí)2枚(炙)甘草3克

    功能主治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治膽胃不和,痰熱內(nèi)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驚悸不寧,癲癇等。

    用法用量

    上六味,切碎,以水1.6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溫服。

    備注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濕化痰為君;竹茹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shí)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為臣;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為佐;姜、棗、甘草益脾和胃,協(xié)調(diào)諸藥為使。諸藥合用,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摘錄《外臺秘要》卷十七引《集驗(yàn)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溫膽湯處方

    半夏(湯洗去滑)麥門冬(去心)各45克 茯苓60克 酸棗仁90克(炒)炙甘草 桂心 遠(yuǎn)志(去心,姜汁炒)黃芩 萆薢 人參各30克

    制法

    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

    化痰和胃,養(yǎng)心安神。治痰飲內(nèi)阻,心神失養(yǎng),驚恐失眠,頭目眩暈。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長流水1升,加糯米適量,煮沸,揚(yáng)二三千遍,澄清,每用300毫升,再入藥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時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世醫(yī)得效方》卷九:溫膽湯處方

    半夏 竹茹 枳實(shí)(麩炒,去瓤)各60克 陳皮90克 甘草(炙)30克 茯苓45克 人參30克

    制法

    上銼散。

    功能主治

    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及驚悸自汗,觸事易驚者。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空腹時服。來效,加遠(yuǎn)志(去心)、姜汁、炒北五味子各30克、酸棗仁30克(蚌粉炒入)。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九《陳素庵婦科補(bǔ)解》卷一:溫膽湯處方

    遠(yuǎn)志 棗仁 茯神 當(dāng)歸 川芎 鉤勾 半夏 廣皮 甘草 香附 茯苓

    功能主治

    治婦女經(jīng)行,卒遇驚恐,因而膽怯,神志失守,經(jīng)血忽閉,面青筋搐,口吐涎沫。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陳素庵婦科補(bǔ)解》卷一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溫膽湯出處

    溫膽湯,出自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原方出自北周·姚僧恒《集驗(yàn)方》(已佚),由唐·《外臺秘要》收錄(亦名“姚氏溫膽湯”“《集驗(yàn)》溫膽湯”),其方無茯苓、大棗,重用生姜四兩,合半夏、陳皮、炙甘草各二兩共十兩性溫之品,勝于竹茹二兩、枳實(shí)二兩共四兩性涼之品,以制膽寒,而名以“溫膽”。宋·《三因極一病癥方論》卷八、卷九、卷十各收錄“溫膽湯”1首,其中卷九“溫膽湯”以《集驗(yàn)》溫膽湯減生姜為五片,加茯苓一兩半、大棗一枚,減其溫性、增其涼性,以欲利膽清膽,并尊膽腑清凈以溫和為要之意,承襲“溫膽”之名。后世醫(yī)家多從《三因方》之論。

    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竹茹、麩炒枳實(shí)各二兩(各6克),陳皮三兩(9克),茯苓一兩半(4.5克),炙甘草一兩(3克),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理氣化痰,和胃利膽。

    主治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卒中后頑固性呃逆、更年期綜合征、高尿酸血癥、慢性膽囊炎、失眠、腫瘤化療致嘔吐、精神分裂癥等病癥。

    1.卒中后頑固性呃逆:應(yīng)用溫膽湯加減治療卒中后頑固性呃逆30例,與鹽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療30例作對照,7日為1個療程。以呃逆完全消失,1周內(nèi)未復(fù)發(fā)為痊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73.3%,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jì)學(xué)意義。(《臨床合理用藥》2012年第5期)

    2.更年期綜合征:應(yīng)用溫膽湯治療痰熱內(nèi)阻型更年期綜合征40例,與更年康治療40例作對照,10日為1個療程,3療程后觀察兩組更年期綜合征癥狀改善的情況。以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精神狀態(tài)良好,工作、生活正常為治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77.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遼寧中醫(yī)雜志》2012年第5期)

    3.高尿酸血癥:122例按就診順序隨機(jī)分為2組,觀察組62例,對照60例。觀察組采用溫膽湯治療;對照組內(nèi)服丙磺舒0.5克,每日2次;別嘌醇100毫克,每曰3次;碳酸氫鈉l克,每日3次。兩組均以15日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療效評定標(biāo)準(zhǔn):血清尿酸濃度下降率≥98%為痊愈;98%>血清尿酸濃度下降率≥80%為顯效;80%>血清尿酸濃度下降率>50%為有效;血清尿酸濃度下降率

更多中藥材
  • 處方杏、蔞、枳、桔、歸、耆、二母、桑皮、防己、百合、苡仁、地骨、葶藶、五味、草。功能主治利氣疏痰,降火排膿。主肺癰。摘錄《類證治裁》卷二......
  • 《濟(jì)陽綱目》卷六十五:安肺湯處方當(dāng)歸5分,川芎5分,芍藥5分,熟地(酒蒸)5分,白術(shù)5分,茯苓5分,五味子5分,麥冬(去心)5分,桑白皮(炙)5分,甘草(炙)5分,阿膠1錢2分。功能主治榮衛(wèi)俱虛,發(fā)熱自汗,肺虛喘氣,咳嗽痰唾。用法用量上作1......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安腎丸處方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烏(炮,去皮、臍)各500克 桃仁(麩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藥 茯苓(去皮)肉蓯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萆薢 白術(shù) 破故紙各1.5千克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
  • 處方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烏(炮.去皮.臍),各十六兩;桃仁(麩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藥、茯苓(去皮)、肉蓯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白術(shù)、破故紙,各四十八兩。炮制上為末,煉蜜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腎經(jīng)......
  • 《溫病條辨》卷三:安腎湯處方鹿茸3錢,葫蘆巴3錢,補(bǔ)骨脂3錢,韭子1錢,大茴香2錢,附子2錢,茅術(shù)2錢,茯苓3錢,菟絲子3錢。功能主治濕久脾陽消乏,腎陽亦憊者。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安腎丸”(見原書同卷)。大便溏者,加赤石脂。各家論述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