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青酒缸

    拼音注音Qīnɡ Jiǔ Gānɡ別名

    味草(《分類草藥性》),草鞋板(《天寶本草》),山螞蝗、味噌草、蛆草(《植物學(xué)大辭典》),餓蜞蠅、三把苓(《嶺南采藥錄》),拿身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蝴蜞木,螞蝗木(《陸川本草》),羊帶歸、粘衣草(《江西民間草藥》),畏草(《四川中藥志》),巴人草、水蛭草、豆子草、粘衣刺、路邊雞、路邊肖(《湖南藥物志》),扁草子、逢人打、粘身草(《江西草藥》),金腰帶、狗屙粘(《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螞蟥草,螞蟥根、化痰精、長葉粘巴草、旱螞蟥(《貴州草藥》)。

    出處

    《草木便方》

    來源

    為豆科植物小槐花全草。9~10月采。

    生境分布

    生長于山地草坡或林邊。分布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福建、臺灣、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小槐花(《植物名實圖考》)

    灌木,高達(dá)4米,無毛。3出復(fù)葉,頂生小葉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4.5~9.7厘米,闊1.8~4厘米,側(cè)生小葉較?。豁敳繚u狹成急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上面疏被極短小毛,下面疏被緊貼的短柔毛,中脈上毛較密;葉柄扁,長1.5~2.5厘米;托葉披針狀線形,長8毫米??偁罨ㄐ蛞干换ňG白色,長約7毫米;花萼鐘狀,萼齒二唇形,上面2齒幾連合,下面3齒披針形;花冠蝶形,旗瓣橢圓形,龍骨瓣有爪;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在縫線處密被絹狀毛。莢果長5~7厘米,稍彎,被伸展而具鉤的短毛,腹背縫線縊縮,莢節(jié)4~6,矩形,長9~12毫米,闊約3毫米?;ㄆ?~9月。果期8~10月。

    化學(xué)成分

    根、莖、葉含生物堿。含量比例為20:5:1。葉中含當(dāng)藥素等黃酮甙、刀豆氨酸等氨基酸,尚含酚類、糖類等。

    性味

    苦,涼。

    ①《陸川本草》:"微苦,寒。"

    ②《湖南藥物志》:"苦,平。"

    ③《貴州草藥》:"性微寒,味苦澀。"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積,散瘀。治咳嗽吐血,水腫,小兒疳積,癰瘡潰瘍,跌打損傷。

    ①《嶺南采藥錄》:"清熱散瘀,利水去濕。"

    ②《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開胃健脾,消水腫,療小兒疳積。"

    ③《陸川本草》:"外敷止血,續(xù)筋,治外傷出血,跌打損傷。"

    ④《四川中藥志》:"治勞傷咳嗽吐血及傷寒胃腸中有火,葉可敷瘡毒。"

    ⑤《湖南藥物志》:"祛風(fēng),殺蟲,利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用0.5~1兩)。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敷。

    復(fù)方

    ①治小兒疳積:小槐花全草三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潰瘍瘡口臭爛:山螞蝗葉研末,麻油調(diào)敷。

    ③治湯火傷潰爛:山螞蝗葉搗汁洗或搗爛敷。

    ④治漆瘡:山螞蝗葉,煎水,待涼后洗患處。(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白蘞子拼音注音Bái Liǎn Zǐ出處《藥性論》來源為葡萄科植物白蘞的果實。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蘞“條。功能主治《藥性論》:“治溫瘧,主寒熱結(jié)壅熱腫?!坝梅ㄓ昧績?nèi)服:煎湯,2~3錢。外用:研末敷。復(fù)方止血消腫:白蘞成熟果實......
  • 拼音注音Bái Kòu來源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滑葉山姜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IpiniatonkinensisGagnep.采收和儲藏:果實將熟時采收,烘干或陰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地、路邊和草叢等潮濕之地。資源分布:分布于廣......
  • 《中國藥典》:白薇拼音注音Bái Wēi別名白馬尾英文名RADIX CYNANCHI ATRATI來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蚵邹盋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薯莨拼音注音Bái Shǔ Lànɡ別名山仆薯、板薯、那亞、榜花薯、葉板茨、榜薯、野葛薯、山薯來源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白薯莨Dioscorea hispida Dennst.,以塊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性味甘,......
  • 《中藥大辭典》:白藤拼音注音Bái Ténɡ別名大發(fā)汗、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云南中草藥選》)。出處《云南中草藥選》來源為豆科植物滇桂崖豆藤的根或葉。全年可采,切碎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木叢中或河邊陰濕地。分布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攀援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