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紫菀22克 吳茱萸22克 菖蒲15克 柴胡15克 厚樸15克(炙)桔梗15克 皂角22克(去皮、籽,炙)烏頭75克(熬)茯苓15克 桂心15克 干姜15克 黃連15克 蜀椒15克(汗)巴豆7.5克(熬)人參15克
上十五味,合搗下篩,加白蜜和勻,更搗二千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溫里祛寒,消癥除癖。治心腹積聚、癥癖。
一服2丸,不知,漸增至5丸,以知為度。
半夏60克(為末,生姜汁和作餅,曝干)白術(shù)30克 丁香7.5克
上三味,搗羅為末,用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治脾胃虛寒,宿食不消,痰飲留滯,小兒久瀉,脾虛不食,食即瀉下,米谷不化。
每服20丸,空腹時煎生姜湯送下;如腹痛并嘔逆,食后服。小兒每服3~5丸。
天麻(生)15克 白僵蠶(炮)白附子(生)干蝎(去毒)天南星(銼,湯浸七次,焙)各7.5克
上藥同研為末,湯浸寒食面和丸,如綠豆大。
治小兒脾虛,泄瀉瘦弱,及因吐瀉或久病后而成慢驚,身冷瘈疭者。
再于寒食面內(nèi)養(yǎng)七日取出。每次服5~7丸,加至20~30丸,空腹時煎生姜米飲送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紫菀22克 吳茱萸22克 菖蒲15克 柴胡15克 厚樸15克(炙)桔梗15克 皂角22克(去皮、籽,炙)烏頭75克(熬)茯苓15克 桂心15克 干姜15克 黃連15克 蜀椒15克(汗)巴豆7.5克(熬)人參15克
制法上十五味,合搗下篩,加白蜜和勻,更搗二千杵,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溫里祛寒,消癥除癖。治心腹積聚、癥癖。
用法用量一服2丸,不知,漸增至5丸,以知為度。
摘錄《外臺秘要》卷十二引崔氏方《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四:溫白丸處方半夏60克(為末,生姜汁和作餅,曝干)白術(shù)30克 丁香7.5克
制法上三味,搗羅為末,用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虛寒,宿食不消,痰飲留滯,小兒久瀉,脾虛不食,食即瀉下,米谷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時煎生姜湯送下;如腹痛并嘔逆,食后服。小兒每服3~5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四《小兒藥證直訣》卷下:溫白丸處方天麻(生)15克 白僵蠶(炮)白附子(生)干蝎(去毒)天南星(銼,湯浸七次,焙)各7.5克
制法上藥同研為末,湯浸寒食面和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兒脾虛,泄瀉瘦弱,及因吐瀉或久病后而成慢驚,身冷瘈疭者。
用法用量再于寒食面內(nèi)養(yǎng)七日取出。每次服5~7丸,加至20~30丸,空腹時煎生姜米飲送下。
摘錄《小兒藥證直訣》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