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石龍膽

    《中藥大辭典》:石龍膽拼音注音Shí Lónɡ Dǎn別名

    藍(lán)花地丁、紫花地丁(《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巖龍膽(《種子植物名稱》),鬼點(diǎn)燈、六月綠花草、綠花草(《四川中藥志》),米布帶(成都《常用草藥治療手冊》)。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龍膽科植物石龍膽全草。春末夏初采取巳開花的全草,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于向陽山坡。分布山西、陜西、河北、江蘇、四川。

    原形態(tài)

    二年生草本,高達(dá)10厘米左右,叢生。莖和枝均為紫紅色。單葉對生,無柄;圓形至卵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5毫米。先端尖,全緣,兩面有白色細(xì)柔毛。花單生于枝頂,藍(lán)紫色;花萼管狀,5裂,具白色柔毛;花冠鐘狀,5裂,褶全緣或2裂;雄蕊5,著生于花冠管上;子房上位,1室,花柱短,柱頭2裂。蒴果伸出花萼外,唇形狀開裂,內(nèi)有種子多數(shù)?;ㄆ诖?、夏間。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辛,無毒。"

    注意

    癰疽己潰及虛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腸癰,疔瘡,癰腫,瘰疬,目赤腫痛。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涼解毒。治一切惡瘡,疔腫,瘰疬,無名腫毒及火眼。"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4錢(鮮者O.5~1兩)。外用: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瘰疬疔瘡,發(fā)背諸腫:石龍膽、白蒺藜。為末,油凋敷。

    ②治腸癰未化膿者:石龍膽、紅藤、黃酒。水煎溫服。(宜忌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石龍膽拼音注音Shí Lónɡ Dǎn別名

    藍(lán)花地丁、紫花地丁、鬼點(diǎn)燈、綠花草、六月綠花草、龍膽地丁、米布帶、小龍膽、細(xì)蛇藥、蘭桃花、千線花

    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鱗葉龍膽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entiana squarrosa Ledeb.

    采收和儲藏:春末、夏初采收開花的全草,洗凈,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4200m的向陽山坡干草原、河灘、路邊灌叢及高山草甸。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除西藏自治區(qū)外)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細(xì)弱小草本,高3-8cm。莖黃綠色或紫紅色,分枝多,鋪散,斜升,全株被腺毛?;~呈蓮座狀,在花期枯萎,宿存,葉片倒卵形,長約1cm,寬約5mm;莖生葉小,外反,對生,無柄;葉片倒卵形至圓形,長約7mm,寬約5mm,先端急尖帶短尖頭,基部漸狹,兩面均被白色細(xì)柔毛?;ǘ鄶?shù)單生于分枝的頂端;花萼鐘形,長約5mm,先端5裂,裂片卵圓形,先端尖銳,裂齒間收縮;花冠鐘形,淡藍(lán)色或白色,長8-10mm,5裂,褶全緣或2裂,較花冠裂片短;雄蕊著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寬橢圓形,花柱短,柱頭2裂,外反。蒴果倒卵形,長3.5-5.5mm,有柄,果先端有齒狀翅.兩側(cè)邊緣有狹翅,基部漸狹收縮成柄,柄長達(dá)8mm。種子黑褐色,表面具白色光亮的細(xì)網(wǎng)紋。花期4-7月,果期8-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卷曲。根細(xì)小,棕色。莖纖細(xì),近四棱形,多分枝,表面及黃色或黃綠色,密被短腺毛;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黃色。葉對生,基部合生成筒而抱莖;脫落或破碎,完整葉呈倒卵形或倒披針形,先端反卷,具芒刺,邊緣軟骨質(zhì),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質(zhì)脆,易碎。單花頂生;花萼鐘狀,5裂,裂片卵形,先端有芒刺,花冠鐘狀,長約8mm,裂片5,卵形,先端銳尖,褶三角形,淡黃色。氣微,味微苦。

    歸經(jīng)

    肺;肝;心經(jīng)

    性味

    苦;辛;性寒

    注意

    癰疽已潰及虛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解毒消癰;清熱利濕。主疔瘡癤腫;瘰疬;無名腫毒;蛇咬傷;腸癰;目赤腫痛;黃疸;白帶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鮮品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涼解毒。治一切惡瘡,疔腫,瘰疬,無名腫毒及火眼。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uān Guì Pí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銀葉桂的樹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mairei Lévl.[C.argenteum Gamble]采收和儲藏:一般栽培15-20年,胸徑達(dá)12-15cm時,在5-......
  • 拼音注音Chuān Tónɡ Pí別名茨楸、棘揪英文名Septemlobate Kalopanax Bark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Thunb.)Koidz.的樹皮。全年可采,以春季為好,曬干。生境......
  • 拼音注音Chuān Lí別名棠梨刺來源薔薇科川梨Pyrus pashia Buch.-Ham.ex D. Don,以果實入藥。生境分布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性味甘、酸,溫。功能主治消食積,化瘀滯。主治肉食積滯,消化不良,泄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
  • 《全國中草藥匯編》:川楝子拼音注音Chuān Liàn Zǐ別名金鈴子、川楝實英文名FRUCTUS TOOSENDAN來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
  • 別名木里仙來源榛科川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 ex Bess. var. sutchuensis Franch.,以果實入藥。生境分布中南及西南各省。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健胃。主治食欲不佳。用法用量7~8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