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半) 附子(一角.生用)
治少陰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下利脈不出者。
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遠服。
面赤者加連須蔥白三根;腹痛者去蔥加芍藥二錢;嘔者加生姜二錢半;咽痛者加桔梗二錢;下利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錢半。
甘草6克(炙)附子15克(生用)干姜9克
回陽通脈。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逆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
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面色赤者,加蔥9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6克;嘔者,加生姜6克;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3克;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6克。
吳茱萸(炒)60克 附子(炮,去皮、臍)30克 桂心(去皮,不見火)通草 細辛(洗,去葉、土)白芍藥 甘草(炙)各15克 當歸(去聲)9克
上藥哎咀。
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脈。治霍亂,寒勝陽衰,肉冷脈絕。
每服12克,水150毫升,酒75毫升,生姜7片,棗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甘草(二錢) 干姜(三錢半) 附子(一角.生用)
功能主治治少陰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下利脈不出者。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遠服。
備注面赤者加連須蔥白三根;腹痛者去蔥加芍藥二錢;嘔者加生姜二錢半;咽痛者加桔梗二錢;下利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錢半。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傷寒論》:通脈四逆湯處方甘草6克(炙)附子15克(生用)干姜9克
功能主治回陽通脈。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逆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溫再服。
面色赤者,加蔥9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6克;嘔者,加生姜6克;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3克;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6克。
摘錄《傷寒論》《重訂嚴氏濟生方》:通脈四逆湯處方吳茱萸(炒)60克 附子(炮,去皮、臍)30克 桂心(去皮,不見火)通草 細辛(洗,去葉、土)白芍藥 甘草(炙)各15克 當歸(去聲)9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溫經(jīng)散寒,活血通脈。治霍亂,寒勝陽衰,肉冷脈絕。
用法用量每服12克,水150毫升,酒75毫升,生姜7片,棗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