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人參敗毒散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人參敗毒散處方

    柴胡(去蘆.二錢),川芎(一錢半),前胡(去蘆)、甘草(炙)、人參(去蘆)、桔梗(去蘆)、羌活(去苗)、獨(dú)活(去苗)、茯苓(去皮)、枳殼(麩炒),各一錢。薄荷少許。

    功能主治

    治傷寒頭痛,壯熱惡寒及風(fēng)痰咳嗽,鼻塞重重,身體疼痛。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煎至一鐘,不拘時(shí)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參敗毒散處方

    柴胡(去苗)、甘草、桔梗、人參(去蘆)、川芎、茯苓(去皮)、枳殼(去瓤.麩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獨(dú)活(去苗),右十味,各三十兩。

    炮制

    為粗末。

    功能主治

    治傷寒時(shí)氣,頭痛項(xiàng)強(qiáng),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fēng)痰頭痛,嘔噦寒熱,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薄荷各少許,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時(shí)候,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人參敗毒散處方

    柴胡(去苗)甘草(爛)桔梗 人參(去蘆)芎藭 茯苓(去皮)枳殼(去瓤,麩炒)前胡(去苗,洗)羌活(去苗)獨(dú)活(去苗)各900克

    制法

    上藥十味,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

    益氣解表,散風(fēng)祛濕。治傷寒時(shí)氣,頭痛項(xiàng)強(qiáng),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及寒壅咳嗽,鼻塞聲重,風(fēng)痰頭痛,嘔噦寒熱。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薄荷各少許,同煎至100毫升,去滓,不拘時(shí)候,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

    備注

    方中羌活、獨(dú)活善祛一身風(fēng)濕之邪。解表止痛;柴胡、薄荷、川芎疏散風(fēng)邪,助羌、獨(dú)解表疏風(fēng)。前胡、桔梗、枳殼、茯苓理氣化濕祛痰;人參益氣扶正;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在表散藥中配用人參一味扶正祛邪,可鼓邪從汗而解。正如吳昆所說:"培其正氣,敗其邪氣,故日敗毒"。綜合全方,有益氣解表。散風(fēng)祛濕之功。對(duì)正氣不足,感冒風(fēng)寒濕邪,或瘡瘍、痢疾初起,見有上述癥狀者,皆可應(yīng)用。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半夏 附子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功能主治主治妊娠胃中虛冷,嘔吐不止。用法用量上以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摘錄《產(chǎn)科發(fā)蒙》卷二......
  • 《雜病源流犀燭)卷一:半黃丸處方黃芩45克 南星 半復(fù)各30克制法上藥研末,姜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熱化痰。主治熱痰留滯于內(nèi),咳嗽面赤,胸腹脅常熱,惟足乍有冷時(shí),其脈洪滑者。用法用量用生姜湯送下30~50丸。摘錄《雜病源流犀燭)......
  • 《外科精義》卷十九:博金散處方白礬(與密陀僧同為末,相和,于砂鍋內(nèi),火上炮汁盡)密陀僧各15克 白堊6克 黃丹 輕粉各3克 乳香1.5克 麝香少許制法上為細(xì)末。功能主治燥濕消腫,化腐生肌。主下疳,臭爛腫痛。用法用量先須另用槐枝、蔥白、鹽、甘......
  • 處方蘿卜子1合(炒,研)。功能主治胸不快。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摘錄《仙拈集》卷二......
  • 處方白術(shù)2兩,茯苓2兩,澤瀉2兩,郁李仁2錢。功能主治腫脹。用法用量水煎,入姜汁服。摘錄《脈因證治》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