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耆附湯

    《重訂嚴氏濟生方》:耆附湯處方

    黃耆(蜜水炙)附子(去皮、臍)各等分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加生姜5片,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宋·《魏氏家藏方》:芪附湯組成

    炮附子去皮臍,二錢(6克)、黃芪鹽水,蜜拌炙,一錢(3克)。

    用法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半(300毫升),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200毫升),去滓,食前服。

    功效

    溫陽益氣固表。

    主治

    主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口腔潰瘍、心律失常、汗出異常、水腫、胃脘痛等病癥屬氣虛陽弱者。

    1.口腔潰瘍:本方加味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24例,以臨床癥狀和體征變化評定療效。結果:24例全部有效,其中治愈16例,服藥10劑4例,服藥20劑10例,服藥30劑2例;好轉8例,服藥5~15劑后未堅持治療。(《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年14期)

    2.室性早搏:本方加味治療室性早搏30例(治療組),對照組應用鹽酸美西律治療,以癥狀和室性早搏減少程度和停藥2個月后復發(fā)情況評價療效,60日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0%,總復發(fā)率為33.3%,治療前后室性早搏癥狀積分比較,治療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四川中醫(yī)》2006年第4期)

    方解

    本方芪附相配一以升陽固表、一以溫陽助火,原方用量比例為1:2,臨床可據(jù)氣、陽虛弱之偏甚,調(diào)整二者比例。本方藥簡力宏,臨床如兼見陰傷者,加沙參、麥冬、石斛等;乏力較甚,加大棗、人參、白術;四肢厥冷,加桂枝;汗出較多,加浮小麥、煅龍牡;產(chǎn)后汗出畏寒,加當歸、地黃。本方對陰傷盜汗,日晡潮熱者忌用。

    現(xiàn)代研究

    芪附湯注射液(黃芪、附子各等分),對垂體后葉素誘發(fā)大鼠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均有明顯的保護和對抗作用,其效優(yōu)于單味藥。本方還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利尿、鎮(zhèn)靜等作用。。

    方歌

    衛(wèi)陽不固汗洋洋,須用黃耆附子湯,附暖丹田元氣生,得耆固脫守其鄉(xiāng)。

    摘錄宋·《魏氏家藏方》
更多中藥材
  • 《醫(yī)學心悟》卷四:安神定志丸處方茯苓 茯神 人參 遠志各30克 石菖蒲 龍齒各15克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功能主治因驚恐而失眠,夜寐不寧,夢中驚跳怵惕。用法用量每服6克,開水送下。摘錄《醫(yī)學心悟》卷四《醫(yī)便》卷一:安......
  • 處方金薄100和合,銀薄100和合,石膏(研)8分,龍齒(研)8分,鐵精(研)8分,地骨白皮8分,茯神8分,黃芩8分,生干地黃8分,升麻8分,茯苓8分,玄參8分,人參8分,虎睛1具(微炙),牛黃4分,生姜屑4分,麥門冬10分(去心),枳實(......
  • 處方益智1錢半,遠志1錢半,當歸1錢半,白芍1錢半,黃耆1錢半,天冬1錢半,龍骨(煅,炙)1錢半,芡實1錢半,澤瀉1錢半,茯神1錢,金釵1錢,甘草3分。功能主治酒傷心脾,傳染膀胱,火熏精漏,神氣不爽,飲食少進,赤白二濁。用法用量蓮肉、粳米、......
  • 《宜明論方》卷九:安神散處方御米殼(蜜炒)30克 人參 陳皮(去白)甘草(炙)30克制法上藥為末。功能主治喘嗽。用法用量每服3克,煎烏梅湯調(diào)下,臨臥服。摘錄《宜明論方》卷九《普濟方》卷一六三:安神散處方款冬花 佛耳草各9克 鐘乳石 白礬 甘......
  • 處方琥珀6g,蓮子24g,黨參15g,白芍15g,生地9g,淮山15g,黃耆9g,酸棗仁9g,三七3g,醋元胡6g,制乳香4.5g,制沒藥4.5g,朱茯神9g,遠志6g,甘草3g,雙鉤藤9g。功能主治寧心安神,益氣鎮(zhèn)痛。主重傷痛極,夜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