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麻仁丸

    《中國(guó)藥典》:麻仁丸處方

    火麻仁200g 苦杏仁100g 大黃200g 枳實(shí)(炒)200g 厚樸(姜制)100g 白芍(炒)200g

    性狀

    為黃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味苦。

    炮制

    上六味,除火麻仁、苦杏仁外,其余大黃等四味粉碎成細(xì)粉,再與火麻仁、苦杏仁摻研成細(xì)粉,過(guò)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30~40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煉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潤(rùn)腸通便。用于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1~2次。

    規(guī)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貯藏

    密封。

    摘錄《中國(guó)藥典》明·方賢著《奇效良方》:麻仁丸處方

    枳殼(麩炒)、白檳榔(煨.半生)、菟絲子(酒浸.別研)、山藥、防風(fēng)、山茱萸(去核)、肉桂(去皮)、車前子,各一兩半。木香,羌活,各一兩。郁李仁(去皮.研)、大黃(半蒸.伴生)、麻仁(研),各四兩。

    炮制

    上為細(xì)末,入別研藥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順三焦,和五臟,潤(rùn)腸胃,除風(fēng)氣,治冷熱壅結(jié),津液耗少,大便閉難或不通。若年高氣弱及有風(fēng)之人,大便秘澀者宜服。

    用法用量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水臨臥服之。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博濟(jì)方》卷一:麻仁丸處方

    麻仁120克(先以溫水浴后,懸在井中五日,令生芽,日曬,退皮取仁)大黃120克(半蒸,半生)白檳榔30克(半生,半煨)山茱萸45克 薯蕷45克 官桂(去皮)45克 車前子 枳殼(麩炒)防風(fēng)各45克 羌活45克 木香60克 菟絲子45克 郁李仁120克

    制法

    上十三味,同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理氣疏風(fēng),潤(rùn)腸通便。治風(fēng)寒積滯內(nèi)阻,三焦不和,胸膈滿悶,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臨臥時(shí)用溫開(kāi)水送下。

    摘錄《博濟(jì)方》卷一《產(chǎn)育寶慶集》卷上:麻仁丸處方

    麻仁(研)枳殼(炙)人參 大黃各15克

    制法

    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產(chǎn)后氣虛津傷,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

    空腹時(shí)用溫開(kāi)水送下20丸。大便未通可加丸數(shù)。

    摘錄《產(chǎn)育寶慶集》卷上《儒門(mén)事親》卷十二:麻仁丸處方

    郁李仁(去皮,另?yè)v)火麻仁(另?yè)v)各60克 大黃60克(半生、半熟)檳榔15克 干山藥 防風(fēng)(去蘆)枳殼(炒,去瓤)各23克 羌活 木香各17克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大便澀滯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后用溫開(kāi)水送下。

    摘錄《儒門(mén)事親》卷十二《景岳全書(shū)》卷五十五:麻仁丸處方

    芝麻4兩(研,取汁),杏仁4兩(去皮尖,研如泥),大黃5兩,山梔10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入麻汁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便秘結(jié),胃實(shí)能食,小便熱赤者。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白湯送下。

    摘錄《景岳全書(shū)》卷五十五《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麻仁丸處方

    大麻仁(研如膏)1兩半,大黃(銼,炒)1兩半,葛根(銼)1兩半,桑根白皮(銼)1兩1分,芒硝(生鐵銚子內(nèi)炒干,紙裹,黃土內(nèi)窨1宿,研)1兩1分。

    制法

    上三味為末,與芒硝、麻仁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腹內(nèi)壅閉,大便不通,氣喘息促。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煎粟米飲送下,至晚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麻仁丸處方

    大麻仁(研)2兩,木香3分,枳殼(去瓤,麩炒)1兩,大黃(銼,炒)1兩,惡實(shí)(炒)1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

    上除麻仁外,為末,入麻仁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乳石發(fā)動(dòng),癰腫發(fā)背,及臟腑澀滯。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溫水送下。未效,加至30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楊氏家藏方》卷四:麻仁丸處方

    麻仁1兩(別研),杏仁(去皮尖,麩炒)2錢(qián)半,枳實(shí)(去瓤,麩炒)半兩,白芍藥半兩,黑牽牛1兩7錢(qián)半(微炒)。

    制法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溫熟水送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四《傷科補(bǔ)要》卷三:麻仁丸處方

    歸尾、大黃、麻仁、羌活、桃仁。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潤(rùn)腸養(yǎng)血。主血燥便閉。

    用法用量

    白湯送下。

    摘錄《傷科補(bǔ)要》卷三《靈驗(yàn)良方匯編》卷下:麻仁丸處方

    麻仁、人參、枳殼、杏仁。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去血過(guò)多,津液枯竭,不能傳送,大便秘結(jié)。

    用法用量

    米飲送下。

    摘錄《靈驗(yàn)良方匯編》卷下《博濟(jì)》卷二:麻仁丸處方

    麻仁4兩(先以溫水浴,懸在井中5日,令生芽,日曬,退皮取仁),大黃4兩(2兩蒸,2兩生用),白檳榔1兩(半煨半生),山茱萸1兩半,薯蕷1兩半,官桂(去皮)1兩半,車前子1兩半,枳殼(麩炒)1兩半,防風(fēng)1兩半,羌活1兩半,木香2兩,菟絲子1兩半(酒浸1宿后,炒黃),郁李仁4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順三焦,和五臟,潤(rùn)腸胃,除風(fēng)氣。主三焦不和,臟腑虛冷,胸膈疰悶,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臨臥溫水送下。

    摘錄《博濟(jì)》卷二《潔古家珍》:麻仁丸處方

    枳殼(麩炒,去瓤)、川芎各等分,麻仁泥子減半。

    制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風(fēng)秘,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食前溫水送下。

    摘錄《潔古家珍》《圣惠》卷二十九:麻仁丸處方

    大麻仁2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1兩,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木香半兩,檳榔1兩,柴胡1兩(去苗)。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虛勞氣壅,大便秘澀,四肢煩疼。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二十九《圣惠》卷二十三:麻仁丸處方

    大麻仁3兩,羚羊角屑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芎1兩,木香1兩,鱉甲2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襕),獨(dú)活2兩,檳榔2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郁李仁2兩(湯浸,去皮尖,微炒),牽牛子2兩半(一半微炒,一半生用)。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腸風(fēng)熱秘澀,氣壅悶。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溫水送下。以利為度。

    注意

    忌莧菜。

    摘錄《圣惠》卷二十三方出《千金》卷二十五,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二五三:麻仁丸處方

    大麻仁1升,黃芩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連月飲酒,咽喉爛,舌上生瘡。

    用法用量

    含之。

    摘錄方出《千金》卷二十五,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二五三方出《肘后》卷七,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二九九:麻仁丸處方

    大麻子1升(搗),黃柏2兩(末)。

    制法

    上以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連月飲酒,喉咽爛,舌上生瘡。

    用法用量

    《普濟(jì)方》用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芡實(shí)大。每服一粒,含化。

    摘錄方出《肘后》卷七,名見(jiàn)《普濟(jì)方》卷二九九《圣惠》卷五十八:麻仁丸處方

    大麻仁2兩,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赤芍藥1兩,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川芒消1兩,檳榔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便難,五臟氣壅,三焦不和,熱結(jié)秘澀。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以生姜湯送下,晚再服之。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醫(yī)略六書(shū)》卷二十五:麻仁丸處方

    麻仁3兩,杏仁2兩(去皮),桃仁2兩,枳實(shí)1兩半(炒),郁李仁3兩,當(dāng)歸3兩,大黃3兩,厚樸1兩半,白芍2兩(酒炒)。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

    氣滯血燥,大便不通,小腹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3錢(qián),白湯送下。

    各家論述

    氣滯于胃,血燥于腸,津液不得傳送大府,故大便不通,小腹脹滿焉。生麻仁潤(rùn)燥滑腸,制大黃潤(rùn)腸開(kāi)結(jié);厚樸散氣寬脹,桃仁破瘀血潤(rùn)燥,郁李仁潤(rùn)腸散結(jié),扁杏仁潤(rùn)燥降氣;當(dāng)歸養(yǎng)血榮腸胃,枳實(shí)破氣宣壅滯,白芍藥斂陰血以致津液也。蜜丸湯下,俾血潤(rùn)氣行,則津液流通,而大府自潤(rùn),傳送有權(quán),焉有大便燥閉,小腹脹滿乎?

    摘錄《醫(yī)略六書(shū)》卷二十五
更多中藥材
  • 處方茯苓4兩,生葛8兩,甘草2兩(炙),生姜5兩,半夏1升(湯洗),人參3兩,當(dāng)歸2兩,芎2兩,李根白皮(切)1升。制法上切。功能主治短氣,五臟不足,寒氣厥逆,腹脹滿,氣奔走沖胸膈,發(fā)作氣欲絕,不識(shí)人,氣力羸瘦,少腹起騰踴如豚子,走上走下......
  • 處方芍藥、川芎、茯苓、葛根、半夏、甘草、當(dāng)歸、甘李根皮。功能主治腎積,小腹如江豚跳躍上沖。摘錄《證治寶鑒》卷九......
  • 處方甘李白皮1兩半,干葛半兩,半夏4錢(qián),白芍3錢(qián),當(dāng)歸2錢(qián),芎2錢(qián),甘草2錢(qián)。制法上為細(xì)末。功能主治男子?jì)D人因驚悸憂恚氣聚,自臍腹動(dòng)悸,上行或沖咽喉,腹中痛。用法用量每服2錢(qián),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摘錄《雞峰》卷二十......
  • 處方大黃、龍膽、赤芍藥、川芎、白芷、牛蒡子、防風(fēng)、防己、黃芩、當(dāng)歸、甘草、梔子、生地黃、細(xì)辛、羌活、荊芥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兒五臟冷熱相攻,致目中漏睛膿出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鐘半,煎至1鐘,去滓,食后溫服。摘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 處方郁金 細(xì)辛 降香 荊芥 防風(fēng) 橘紅 枳殼 銀花制法上藥為末。功能主治主各種痧疹。用法用量每服9克,微溫茶清調(diào)服。摘錄《衛(wèi)生鴻寶》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