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涼膈散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涼膈散處方

    大黃(二錢),連翹(四錢),黃芩、薄荷、山梔子、樸硝、甘草,各一錢。

    功能主治

    火證通治。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入蜜一匙,竹葉十片,煎至三五沸,去滓,溫服,不以時候。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涼膈散處方

    川大黃、樸硝、甘草,各二十兩;山梔子仁、薄荷葉(去梗)、黃芩,各十兩;連翹二斤半。

    炮制

    上粗末。

    功能主治

    治大人、小兒腑臟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痰實不利,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秘結,一切風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歲數(shù)加減服之,得利下住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涼膈散處方

    川大黃 樸消 甘草(爁)各600克 山梔子仁 薄荷葉(去梗)黃芩各300克 連翹1.2千克

    制法

    上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

    涼膈瀉熱。治上、中二焦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煩結硬,口舌生瘡,涕唾稠粘,睡臥不寧,譫語狂妄,大便秘結,小便熱赤,以及小兒驚風,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用法用量

    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葉7片,蜜少許,煎奎210毫升,食后溫服,小兒可服1.5克,更隨歲數(shù)加減。得利下住服。

    注意

    體虛患者及孕婦,忌用或慎用本方。

    備注

    本方所治之證,屬上、中二焦積熱所致。方中重用連翹清心肺,解熱毒,是為主藥;配黃芩清心胸郁熱;山梔子瀉三焦之火,引火下行;薄荷、竹葉外疏內清;用樸消、大黃蕩滌胸膈積熱,是借陽明為出路,以瀉下而清徹其火熱;又用白蜜、甘草,既能緩消、黃峻瀉之力,又可調和脾胃。凡證屬于上、中二焦邪熱熾盛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之。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科正宗》卷二:涼膈散處方

    防風 荊芥 桔梗 山梔 元參 石膏 薄荷 黃連 天花粉 牛蒡子 貝母 大黃各等分

    功能主治

    疏風清熱,化痰利咽。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膈間有火,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

    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服。

    摘錄《科正宗》卷二《金鑒》卷七十八:涼膈散處方

    芒消1錢,大黃1錢,車前子1錢,黑參1錢半,黃芩1錢,知母1錢,梔子(炒)1錢,茺蔚子1錢。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膈中積熱,肝經風毒上沖于目,而致瞼硬睛疼,初患之時,時覺疼脹,久則瞼胞腫硬,眼珠疼痛。

    用法用量

    以水2盞,煎至1盞,食后溫服。

    摘錄《金鑒》卷七十八《玉案》卷六:涼膈散處方

    當歸6分,川芎6分,柴胡6分,黃連6分,龍膽草6分,防風6分,蟬蛻6分,蜜蒙花6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痘后羞明怕日,翳膜遮睛。

    用法用量

    以豮豬肝1兩切片,同煮服。

    摘錄《玉案》卷六《麻癥集成》卷四:涼膈散處方

    連翹、梔炭、蘇荷、甘草、黃芩、竹葉、枳殼、力子。

    功能主治

    麻疹。火壅血燥,秘結甚,腹脹喘促,溺澀臍突,口瘡唇裂;上中二焦火熾,胃熱發(fā)斑。

    用法用量

    便閉,加大黃、蔞仁。

    摘錄《麻癥集成》卷四《喉科紫珍集》卷上:涼膈散處方

    當歸、川芎、赤芍、防風、荊芥、玄參、梔子(炒)、黃連、石膏、花粉、連翹、桔梗、薄荷各等分。

    功能主治

    咽喉腫痛,湯水難下,痰涎壅塞。纏舌喉風,下頦俱腫,口噤,舌卷腫大,上有筋如蚯蚓之狀,生黃刺白苔。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風甚,加銀花、粘子;痰甚,加貝母、蔞仁。

    摘錄《喉科紫珍集》卷上《疫疹一得》卷下:涼膈散處方

    連翹、生梔子、黃芩、薄荷、桔梗、甘草、生石膏、竹葉。

    功能主治

    瀉火。主疫疹。心火上盛,中焦燥實,煩躁口渴,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血衄血,諸風瘛疭,胃熱發(fā)狂,驚急搐風。

    各家論述

    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于上;古方用大黃、芒消推蕩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憶疫疹乃無形之毒,投以消、黃之猛烈,必致內潰,予以石膏易去消、黃;使熱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摘錄《疫疹一得》卷下《壽世保元》卷六:涼膈散處方

    連翹3錢,梔子3錢,大黃4錢(酒蒸),芒消1錢,黃芩3錢,薄荷8分,知母1錢5分,升麻4分,石膏3錢,黃連6分,甘草8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胃有實熱,齒痛,或上牙痛尤甚者。

    用法用量

    水煎,頻服。

    摘錄《壽世保元》卷六《癥因脈治》卷一:涼膈散處方

    黃芩、山梔、桔梗、連翹、天花粉、黃連、薄荷。

    功能主治

    上焦熱甚,表解里熱,宜清未宜下之癥。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萬氏女科》卷二引東垣方:涼膈散處方

    黃芩、黃連、梔仁(各酒炒)、連翹、桔梗、甘草各等分,薄荷葉半錢。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清熱。主婦人妊娠熱病。瘟疫火熱不解,傷寒余熱不退,及六經火。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萬氏女科》卷二引東垣方《局方》卷六:涼膈散別名

    連翹飲子、連翹消毒散

    處方

    川大黃20兩,樸消20兩,甘草(爁)20兩,山梔子仁10兩,薄荷葉(去梗)10兩,黃芩10兩,連翹2斤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養(yǎng)陰退陽,清熱瀉火,止渴除煩。瀉火通便,清上泄下。主上中二焦熱邪熾盛,頭昏目赤,煩躁口渴,胸膈煩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睡臥不寧,譫語狂妄,便秘溲赤,以及小兒驚風、重舌、木舌、牙痛、翳障、疫喉屬熱火盛者。

    臨床應用

    ①熱厥《臨證指南醫(yī)案》:某,先發(fā)水痘,已感冬溫小愈,不忌葷腥,余邪復熾,熱不可遏,入夜昏煩,輒云頭痛,邪深走厥陰,所以發(fā)厥,診脈兩手俱細,是陽極似陰,鼻煤舌干,目眥黃,多屬邪閉壞敗,諒難挽回,用涼膈散。②時疫《南雅堂醫(yī)案》:時疫來勢甚暴,目赤口渴,壯熱無汗,斑疹隱隱未透,煩躁不已,脘腹按之作痛,大小便閉,熱毒內熾,邪勢不能外達,防有內陷昏喘之變。擬仿涼膈法,并加味酌治,俾熱從外出,火從下泄,冀其邪去正復,得有轉機。連翹3錢,大黃1錢5分(酒浸),芒消1錢5分,牛蒡子1錢5分,枳實1錢,梔子8分(炒黑),甘草1錢5分,淡黃芩8分,薄荷8分,竹葉1錢,生白蜜半盞。③瘡瘍《外科發(fā)揮》:一婦人面患毒,焮痛發(fā)熱作渴,脈數(shù),按之則實,以涼膈散2劑少愈。④牙痛《口齒類要》:表兄顏僉憲牙痛,右寸后半指脈洪而有力,余曰:此大腸積熱,當用寒涼之劑。自泥年高,服補陰之藥,呻吟徹夜,余與同舟赴京,煎涼膈散加荊、防、石膏,與服1鐘即愈。

    用法用量

    連翹飲子(《宣明論》卷六)、連翹消毒散(《外科心法》卷七)。

    注意

    孕婦勿服。

    各家論述

    ①《醫(yī)方考》:黃芩、梔子,味苦而無氣,故瀉火于中;連翹、薄荷,味薄而氣薄,故清熱于上;大黃、芒消,咸寒而味厚,故諸實皆瀉;用甘草者,取其性緩而戀膈也;不作湯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②《醫(yī)方集解》:此上中二焦瀉火藥也。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連翹、黃芩、竹葉、薄荷升散于上,而以大黃、芒消之猛利推蕩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緩之也。③《張氏醫(yī)通》:消、黃得枳、樸之重著,則下熱承之而順下;得芩、梔、翹、薄之輕揚,則上熱抑之而下清,此承氣、涼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調胃承氣之義也;《局方》專主溫熱時行,故用竹葉。④《古方選注》:薄荷、黃芩,從肺散而涼之;甘草從腎清而涼之;連翹、山梔,從心之少陽苦而涼之;山梔、芒消,從三焦與心包絡瀉而涼之;甘草、大黃,從脾緩而涼之;薄荷、黃芩,從膽升降而涼之;大黃、芒消,從胃與大腸下而涼之。上則散之,中則苦之,下則行之,絲絲入扣,周遍諸經,庶幾燎原之場,頃刻為清虛之腑。⑤《成方便讀》:以大黃、芒消之蕩滌下行者,去其結而逐其熱,然恐結邪雖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黃芩、薄荷、竹葉清徹上中之火,連翹解散經絡中之余火,梔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則有形無形、上下表里諸邪,悉從解散。⑥《方劑學》:方中重用連翹清熱解毒,配梔子、黃芩以清熱瀉火,又配薄荷、竹葉以清疏肺、胃、心胸之熱;胃熱傷津而腑實證尚未全具,不宜峻攻,方中芒消、大黃與甘草、白蜜同用,既能緩和消、黃之急下,更利于中焦熱邪之清滌,又能解熱毒、存胃津、潤燥結,使火熱之邪,假陽明為出路,體現(xiàn)了“以下為清”之法。

    摘錄《局方》卷六《外科正宗》卷二:涼膈散處方

    防風、荊芥、桔梗、山梔、玄參、石膏、薄荷、黃連、天花粉、牛蒡子、貝母、大黃各等分。

    功能主治

    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膈間有火,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

    水2鐘,前8分服,不拘時候。

    摘錄《外科正宗》卷二《云歧子脈訣》:涼膈散處方

    山梔子仁1兩,連翹2兩,黃芩2兩,大黃半兩,薄荷1兩半。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實脈關前胸熱甚,主脈浮,客脈實,浮實相合,實在上焦,陽氣有余,胸中熱甚。赤膈傷寒。表癥已退,大便燥實,胸膈腫痛者。

    用法用量

    《松峰說疫》有甘草。治上癥加蔞仁、枳殼、桔梗、紫金皮、赤芍。

    摘錄《云歧子脈訣》《傷寒大白》卷二:涼膈散處方

    桔梗、天花粉、連翹、薄荷、黃芩、大黃、芒消、山梔。

    功能主治

    清上焦心肺之熱。主心肺為邪熱所冒,神識昏迷,狂言譫語。

    摘錄《傷寒大白》卷二《活人方》卷一:涼膈散處方

    連翹4兩,生大黃2兩,玄明粉2兩,生山梔1兩,薄荷1兩,荊芥穗1兩,甘草5錢,桔梗5錢。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清散上焦有余之火。主心火刑金,或胃火壅逆,或表里郁滯之風熱,頭目不清,痰氣不利,口舌生瘡,牙疼目赤,周身斑疹,二便不調。

    用法用量

    每服2-3錢,午后以白滾湯調下。

    摘錄《活人方》卷一《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九:涼膈散處方

    連翹2錢,山梔2錢,白芍2錢,黃芩2錢,大黃2錢,芒消2錢,蔥白1莖,炙草5分,大棗1枚。

    功能主治

    春溫里熱已甚,陽邪怫郁作戰(zhàn),而不能汗出,雖下,癥未全除;惡熱煩渴,腹?jié)M,舌黃燥或黑干,5-6日不大便。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九《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涼膈散處方

    桔梗、黃芩、防風、荊芥、花粉、山楂、枳殼、赤芍、甘草。

    功能主治

    脾胃蘊熱移于肺致鼻內生瘡。

    用法用量

    外以辛夷末入冰片、麝香少許,綿裹塞之。

    久而有根,略感風寒,鼻塞便發(fā),加川芎、白芷、荊芥。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癥因脈治》卷四引《本事》:涼膈散處方

    芍藥、連翹、薄荷、大黃、桔梗、山梔仁、葛根。

    功能主治

    燥火腹痛,大便結。

    摘錄《癥因脈治》卷四引《本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涼膈散組成

    川大黃樸硝甘草炙各二十兩(各600g)、 山梔子仁薄荷去梗黃芩各十兩(各500g)、 連翹二斤半(1250g)。

    用法

    上藥為粗末,每服二錢(6g),水一盞,人竹葉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小兒可服半錢,更隨歲數(shù)加減服之。得利下止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瀉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

    上中二焦積熱證。身熱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方解

    積熱郁滯上、中二焦所致。積熱郁滯胸膈,郁而不達,則身熱不已,胸膈煩熱;火熱上沖,則面赤唇焦,口舌生瘡;積熱日久,傷津化燥,則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為實熱內積之象。治宜清上瀉下并舉,以清泄膈熱。方中重用連翹,清熱解毒,以清透胸膈郁熱于上,為君藥。黃芩清熱泄火,以清胸膈肺熱見長;梔子清三焦之火,引熱下行;大黃、芒硝通腑瀉熱,“以瀉代清”,為臣藥。薄荷、竹葉外散內清,清散郁熱于上,為佐藥。甘草、白蜜益胃生津潤燥,以緩硝、黃之峻下之力,為佐使藥。諸藥合用,清上瀉下并行,使郁熱從前后分消,體現(xiàn)了“以瀉代清”之法。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上中二焦積熱證的常用方。臨床以胸膈煩熱,面赤唇焦,煩躁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咽喉炎、口腔炎、急性扁桃體炎、膽道感染、急性黃疸性肝炎等屬上中二焦積熱,聚于胸膈者。

    注意

    服用本方得利下則停服,以免損傷脾胃。

    方歌

    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竹葉蜜煎療膈上,中焦燥實服之消。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甘遂不拘多少。制法用面包于漿內,煮10數(shù)沸,去面后,將細米糠火炒黃色為末。功能主治痞證,發(fā)熱盜汗,胸背疼痛。用法用量大人每服3錢,小兒1錢,用冷蜜水臥服。注意忌油膩、濕面、腥物。摘錄《普濟方》卷一七○......
  • 處方包心菜500克 粳米50克制法先將包心菜水煮半小時,撈出菜后,入米煮粥。功能主治緩急止痛。適用于胃脘拘急疼痛,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止痛和促進潰瘍愈合作用。用法用量日服2次。溫熱服。摘錄《民間方》......
  • 《養(yǎng)老奉親》:北亭丸處方北亭2兩(去除砂石),阿魏半兩(同硇砂研令細,醋化,去砂石),川當歸4兩(凈洗,去苗梢用),厚樸4兩(去皮,姜汁炙令黃色),陳橘皮4兩(去瓤用紅),官桂4兩(去皮稱),干姜4兩(炮),甘草4兩(炙),川芎4兩,胡椒4......
  • 處方縮砂仁、胡椒、肉桂(去粗皮)、厚樸(去粗皮.姜汁炙)、附子(炮.去皮.臍)、川芎、當歸(去蘆.碎)、陳皮(去白)、干姜(炮)、甘草(炙),各四兩;青鹽(別研)、北亭(醋淘去砂石,別研),各二兩;白術(別研)三兩,五味子(楝)一兩半,阿魏......
  • 處方白礬1兩(別研),乳香1兩(別研),黃連(去須)1兩(取末),硇砂半兩(別研),全蝎1錢(取末)。制法上藥用大鯽魚1枚,去腸并鱗,入藥末在內,濕紙裹,麻皮纏,鹽泥固濟,文武火煨熟,去泥紙,卻用慢火炙焦,同為細末。功能主治腸風痔漏,積年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