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雞膍胵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雞膍胵丸處方

    雞膍胵60克(微炙)黃耆60克(銼)龍骨30克 黃連15克(去須)麥門冬30克(去心,焙)土瓜根15克 熟干地黃30克

    制法

    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小便數(shù)而多。

    用法用量

    每于空腹時以粥飲送下30丸。

    備注

    本方原名"雞膍胵散",與劑型不符,現(xiàn)據(jù)(普濟方》卷二一六改。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普濟方》卷三二一:雞膍胵丸處方

    雞膍胵10具(微炙),桑螵蛸半兩(微炙),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菝(艸吉瓜)1兩(銼),當(dāng)歸1兩(炙微赤,銼),熟干地黃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沉香1兩,肉蓯蓉2分(酒洗,去皺,微炙)。

    制法

    上為細(xì)散,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婦人小便數(shù)。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二一《普濟方》卷二一六引《圣藏經(jīng)驗方》:雞膍胵丸處方

    雞膍胵1兩(燒灰,存性),益智子1兩,石菖蒲1兩,雞腸1付(焙干)。

    制法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便多及遺尿。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前酒吞下。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六引《圣藏經(jīng)驗方》《圣惠》卷五十八:雞膍胵丸處方

    雞膍胵2兩(微炙),黃耆2兩(銼),龍骨1兩,黃連半兩(去須),麥門冬1兩(去心,焙),土瓜根半兩,熟干地黃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便數(shù)而多。

    用法用量

    本方原名雞膍胵散,與劑型不符,據(jù)《普濟方》改。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
更多中藥材
  • 《易簡方》:不換金散別名不換金正氣散、真方不換金正氣散處方藿香、厚樸、蒼術(shù)、陳皮、半夏、甘草等分。功能主治辟嵐氣,調(diào)和脾胃,美飲食。解散寒邪。主四時傷寒,瘴疫時氣,霍亂吐瀉,腸風(fēng)便血;外傷濕邪,關(guān)節(jié)疼痛。久在卑濕,或為雨露所襲,身重腳弱,關(guān)......
  •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不換金正氣散處方蒼術(shù)、橘皮、半夏曲、厚樸(姜制)、藿香,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功能主治解散寒邪。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個,煎至一鐘,食前服。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不換......
  • 《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不瀉內(nèi)消丸處方橘皮96兩,砂仁16兩,厚樸(炙)32兩,麥芽(炒)32兩,山楂64兩,三棱(炒)16兩,神曲(炒)30兩,莪術(shù)(炙)16兩,枳殼(炒)64兩,香附(炙)32兩,木香8兩,青皮(炒)16兩,萊菔子(炒)......
  • 《圣惠》卷十:不灰木散處方不灰木1兩(用牛糞火燒通赤),延胡葉半兩,子芩半兩,黃藥半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甘菊花半兩,羌活半兩。制法上為細(xì)散。功能主治傷寒得汗及未得汗,煩躁悶亂。用法用量每服2錢,用淡漿水1中盞,煎至6分,和滓溫服,不......
  • 處方川厚樸(去皮,姜制,炒)1兩半,川白姜(濕紙煨)1兩半,肉豆蔻1兩半,(面裹煨)1兩半,白術(shù)(炒)1兩半,附子(去皮臍,切小塊,姜汁罨1宿,炒)1兩,肉桂(去粗皮)1兩,丁香1兩,蓽茇7錢半。制法上為細(xì)末,神曲、生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