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絳礬丸

    《重訂廣溫?zé)釡S》卷二:絳礬丸處方

    皂礬15克(面裹燒紅)杜蒼術(shù)15克 真川樸24克 廣皮18克 炒焦甘草9克

    制法

    煮紅棗肉為小丸,姜半夏粉30克為衣。

    功能主治

    治濕遏熱伏,發(fā)為陰黃,黃而昏暗,如熏黃色,而無煩渴熱象者。

    用法用量

    每服5克或6克,一日二次,淡姜湯送下。

    摘錄《重訂廣溫?zé)釡S》卷二《中國內(nèi)科醫(yī)鑒》后篇:絳礬丸處方

    絳礬、厚樸、橘皮、三棱、莪術(shù)、黃連、苦辛、術(shù)、甘草、水莎。

    制法

    用醋糊為丸。

    功能主治

    黃疸。

    摘錄《中國內(nèi)科醫(yī)鑒》后篇《重訂廣溫?zé)嵴摗肪矶航{礬丸別名

    黃病絳礬丸

    處方

    皂礬5錢(面裹燒紅),杜蒼術(shù)5錢,真川樸8錢,廣皮6錢,炒焦甘草3錢。

    制法

    煮紅棗肉為小丸,姜半夏粉1兩為衣。

    功能主治

    濕遏熱伏,發(fā)為陰黃,黃而昏暗,如熏黃色,而無煩渴熱象者。濕熱黃胖,脫力勞傷,腹脹腸紅,食積痞塊,腿足浮腫,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黃病絳礬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注意

    忌食茶面,孕婦忌服。

    摘錄《重訂廣溫?zé)嵴摗肪矶吨袊t(yī)學(xué)大辭典》:絳礬丸處方

    絳礬6兩,厚樸3兩,白術(shù)(炒焦)3兩,茯苓3兩,枳殼(炒焦)2兩,茅術(shù)(炒焦)2兩,廣皮2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米湯泛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濕熱腸紅,脫力勞傷,黃病腹脹,腿足浮腫,食積痞塊,瘧痢。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熟湯送下。

    摘錄《中國醫(yī)學(xué)大辭典》清·《重訂廣溫?zé)嵴摗罚航{礬丸組成

    皂礬面裹燒紅五錢(15克),杜蒼術(shù)五錢(15克),真川樸八錢(24克),炒廣皮六錢(18克),焦甘草三錢(9克)。

    用法

    煮紅棗肉為小丸,姜半夏粉一兩(30克)為衣。每次4~6克,每日2次口服,淡姜湯送下。

    功效

    健脾補血,燥濕殺蟲。

    主治

    脾胃不健,萎黃浮腫,心悸氣促,肢體解懶,食積痞塊等。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血吸蟲病所致肝硬化腹水。近二十年因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改善,血吸蟲病少見,本方應(yīng)用較少。

    方解

    主要用于治療黃胖病。皂礬因含硫酸亞鐵,可治療寄生蟲病引起的缺鐵性貧血,陳皮、蒼術(shù)燥濕,可治療因營養(yǎng)不良引起的腹水,半夏、厚樸行氣,助利水之功。

    方歌

    絳礬丸中用陳皮,厚樸白術(shù)甘草良,鉤蟲入腸損脾胃,紅棗調(diào)服殺蟲良。

    摘錄清·《重訂廣溫?zé)嵴摗?
更多中藥材
  • 方出《圣惠》卷二十二,名見《圣濟總錄》卷十:阿魏散處方地龍半兩(微炒),阿魏半分,乳香1字。制法上為細(xì)散。功能主治白虎風(fēng),身體疼痛不可忍,轉(zhuǎn)動不得。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好茶調(diào)下,不拘時候。摘錄方出《圣惠》卷二十二,名見《圣濟總錄》卷十《外臺......
  • 處方連翹5兩,麥芽10兩,山楂肉5兩,萊菔子10兩,蔞仁10兩,風(fēng)化消2兩5錢,六神曲10兩,大貝母5兩,黃連5錢,阿魏5錢(醋化),制南星10兩,胡黃連5兩,青鹽2兩。制法上為細(xì)末,姜糊為丸。功能主治一切積滯不化,及癥瘕痞塊,小腹有形,按......
  • 處方阿魏1.5克,柴胡1.5克,甘草1.5克,當(dāng)歸尾4.5克,赤芍4.5克,桔梗3克。功能主治理血消瘤。主瘀血阻滯。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摘錄張文明方......
  • 處方阿魏1分(用面二匙,醋和阿魏作餅子,炙令黃),京三棱(煨,切)1兩半,蓬莪術(shù)(煨,切)1兩半,青橘皮(去白)1兩半,陳橘皮(去白)1兩半,甘草(炙)1兩半,干姜(炮)1兩半,干木瓜1兩半,肉桂(去粗皮)1兩半,白術(shù)1兩半。制法上為細(xì)末,......
  • 處方三棱、莪術(shù)、雄黃、蜈蚣、自然銅、蛇含石、木香、鐵華粉、辰砂、沉香、冰片、蘆薈、阿魏、天竺黃、全蝎。制法上為末,入豬膽汁,煉蜜為丸。功能主治蟲積腹痛,多嗜肥甘,唇紅,脈滑。用法用量口服。摘錄《證治寶鑒》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