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藥用植物學》
為椴樹科植物南京椴的花序。7月采收。
生于山坡、山溝等陰濕處。分布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南京椴,又名:密克椴樹、白椴。
落葉喬木,高達15米。芽及幼枝密被灰白色星狀毛。葉互生,卵形至三角狀卵形。長6~8厘米,長度大于寬度,先端短尖或漸尖,基腳斜心形,邊緣有粗鋸齒,具小尖端,上面深綠色,近于平滑無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狀毛,脈腋無簇毛;葉柄長2~4厘米,有密氈毛。聚傘花序,花10~12朵;苞片生于葉腋,細長匙形,背面密生星狀氈毛,從苞的中央,抽出花梗:萼片5,被有星狀氈毛;花瓣5,先端尖,黃褐色,較雄蕊為長;雄蕊多數(shù),多至60~75,退化雄蕊花瓣狀;子房被有星狀氈毛。小堅果球形,基部有五棱,表面具小突起,被有星狀氈毛?;ㄆ?~7月。果期9月。
含大量粘液和揮發(fā)油,油中主要含金合歡醇,又含一種有發(fā)汗作用的甙。
①《藥用植物學》:"可作鎮(zhèn)靜藥、發(fā)汗藥、鎮(zhèn)痙劑。"
②《中國藥植圖鑒》:"浸劑可發(fā)汗,鎮(zhèn)痙,解熱。"
內(nèi)服:研末或溫開水浸,0.5~1錢。
椴樹花。
出自《藥用植物學》
藥材基源:為椴樹科植物南京椴的花序。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ilia miqueliana Maxim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集花陰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山溝等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等地。
南京椴 喬木,高20m。樹皮灰白色;嫩枝有星狀毛,頂芽卵形,被星狀毛。單葉互生;葉柄長3-4cm,圓柱形,被茸毛;葉卵圓形,長9-12cm,寬7-9.5cm,先端急短尖,基部心形,整正或稍偏斜,上面無毛,下面被灰色或灰黃色星狀茸毛,邊緣有整齊鋸齒;側(cè)脈6-8對。聚傘花序長6-8cm,有花3-12朵,花序柄被灰色茸毛;花柄長8-12mm;苞片狹窄倒披針形,長8-12cm,寬1.5-2.5cm,兩面有星狀柔毛,初時較密,先端鈍,基部狹窄,下部4-6cm與花序柄合生,有短柄,柄長2-3mm,有時無柄;萼片長5-6mm,被灰色毛;花瓣比萼片略長;退化雄蕊花瓣狀,較短??;雄蕊比萼片稍短;子房有毛,花柱與花瓣平齊。果實球形,無梭,被星狀柔毛,有小突起?;ㄆ?月,果期9月。
花序含大量粘液和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金合歡醇(farnesol)及一種具發(fā)汗作用的甙。
肺經(jīng)
辛;微溫
發(fā)汗解表;止痛鎮(zhèn)痙。主風寒感冒;頭身疼痛;驚癇
內(nèi)服:煎湯,15-20g;或研末,或溫開水浸,1.5-3g。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藥用植物學》
來源為椴樹科植物南京椴的花序。7月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溝等陰濕處。分布山東、江蘇,浙江、安徽、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南京椴,又名:密克椴樹、白椴。
落葉喬木,高達15米。芽及幼枝密被灰白色星狀毛。葉互生,卵形至三角狀卵形。長6~8厘米,長度大于寬度,先端短尖或漸尖,基腳斜心形,邊緣有粗鋸齒,具小尖端,上面深綠色,近于平滑無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星狀毛,脈腋無簇毛;葉柄長2~4厘米,有密氈毛。聚傘花序,花10~12朵;苞片生于葉腋,細長匙形,背面密生星狀氈毛,從苞的中央,抽出花梗:萼片5,被有星狀氈毛;花瓣5,先端尖,黃褐色,較雄蕊為長;雄蕊多數(shù),多至60~75,退化雄蕊花瓣狀;子房被有星狀氈毛。小堅果球形,基部有五棱,表面具小突起,被有星狀氈毛?;ㄆ?~7月。果期9月。
化學成分含大量粘液和揮發(fā)油,油中主要含金合歡醇,又含一種有發(fā)汗作用的甙。
功能主治①《藥用植物學》:"可作鎮(zhèn)靜藥、發(fā)汗藥、鎮(zhèn)痙劑。"
②《中國藥植圖鑒》:"浸劑可發(fā)汗,鎮(zhèn)痙,解熱。"
用法用量內(nèi)服:研末或溫開水浸,0.5~1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菩提樹花拼音注音Pú Tí Shù Huā別名椴樹花。
英文名Flower of Miquel Linden出處出自《藥用植物學》
來源藥材基源:為椴樹科植物南京椴的花序。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ilia miqueliana Maxim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集花陰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山溝等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南京椴 喬木,高20m。樹皮灰白色;嫩枝有星狀毛,頂芽卵形,被星狀毛。單葉互生;葉柄長3-4cm,圓柱形,被茸毛;葉卵圓形,長9-12cm,寬7-9.5cm,先端急短尖,基部心形,整正或稍偏斜,上面無毛,下面被灰色或灰黃色星狀茸毛,邊緣有整齊鋸齒;側(cè)脈6-8對。聚傘花序長6-8cm,有花3-12朵,花序柄被灰色茸毛;花柄長8-12mm;苞片狹窄倒披針形,長8-12cm,寬1.5-2.5cm,兩面有星狀柔毛,初時較密,先端鈍,基部狹窄,下部4-6cm與花序柄合生,有短柄,柄長2-3mm,有時無柄;萼片長5-6mm,被灰色毛;花瓣比萼片略長;退化雄蕊花瓣狀,較短??;雄蕊比萼片稍短;子房有毛,花柱與花瓣平齊。果實球形,無梭,被星狀柔毛,有小突起?;ㄆ?月,果期9月。
化學成分花序含大量粘液和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金合歡醇(farnesol)及一種具發(fā)汗作用的甙。
歸經(jīng)肺經(jīng)
性味辛;微溫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止痛鎮(zhèn)痙。主風寒感冒;頭身疼痛;驚癇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20g;或研末,或溫開水浸,1.5-3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