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白術(shù)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60克 木香 訶黎勒(去核)肉豆蔻(去皮)芎藭各30克
上藥六味,搗羅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治脾胃不和,不能飲食。
空腹時(shí)用米飲送下30丸。
人參半兩,白術(shù)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兩,干姜(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訶黎勒3個(gè)(炮,去皮)。
上為末,以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補(bǔ)虛調(diào)胃。主虛勞脾胃冷弱,心腹痞滿,不思飲食,四肢怠惰。
每服20丸,生姜、橘皮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白豆蔻(去皮)1兩,胡椒1分,茴香子1分,高良姜3分,甘草(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蒟醬半兩,人參半兩,紅豆蔻(去皮)半兩,干姜(炮)半兩,芎半兩,藿香葉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男子、婦人五種膈氣及一切氣,不思飲食。
每服2丸,溫酒或生姜湯嚼下,不拘時(shí)候。
大附子(炮,去皮臍)、大川烏(炮,去皮臍)、桂心、胡椒、蓽茇、干姜、良姜(炒)、吳茱萸(去核,湯泡)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常服寬中,健脾養(yǎng)胃,育真固氣。主脾胃氣弱,冒犯風(fēng)冷,腹痛腸鳴泄瀉,手足冷,面色青白,下部虛寒,中滿氣短。
每服50-7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健中丸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制,炒)1兩,白茯苓(去皮)1兩,吳茱萸(湯洗5遍,慢火炒黃)1兩,白術(shù)(銼碎,炒黃)1兩,神曲(炒黃)1兩,小麥蘗(炒黃)1兩,干姜(炮)1兩,肉豆蔻半兩(面裹煨香),人參(去蘆頭)半兩,木香1分。
上為細(xì)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健脾溫胃,去停寒,進(jìn)飲食。主
健中丸(《普濟(jì)方》卷二十五)。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白術(shù) 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各60克 木香 訶黎勒(去核)肉豆蔻(去皮)芎藭各30克
制法上藥六味,搗羅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不能飲食。
用法用量空腹時(shí)用米飲送下30丸。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六《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建中丸處方人參半兩,白術(shù)半兩,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半兩,干姜(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訶黎勒3個(gè)(炮,去皮)。
制法上為末,以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補(bǔ)虛調(diào)胃。主虛勞脾胃冷弱,心腹痞滿,不思飲食,四肢怠惰。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橘皮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建中丸處方白豆蔻(去皮)1兩,胡椒1分,茴香子1分,高良姜3分,甘草(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蒟醬半兩,人參半兩,紅豆蔻(去皮)半兩,干姜(炮)半兩,芎半兩,藿香葉半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五種膈氣及一切氣,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每服2丸,溫酒或生姜湯嚼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六十二《瑞竹堂方》卷二:建中丸處方大附子(炮,去皮臍)、大川烏(炮,去皮臍)、桂心、胡椒、蓽茇、干姜、良姜(炒)、吳茱萸(去核,湯泡)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常服寬中,健脾養(yǎng)胃,育真固氣。主脾胃氣弱,冒犯風(fēng)冷,腹痛腸鳴泄瀉,手足冷,面色青白,下部虛寒,中滿氣短。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摘錄《瑞竹堂方》卷二《楊氏家藏方》卷六:建中丸別名健中丸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制,炒)1兩,白茯苓(去皮)1兩,吳茱萸(湯洗5遍,慢火炒黃)1兩,白術(shù)(銼碎,炒黃)1兩,神曲(炒黃)1兩,小麥蘗(炒黃)1兩,干姜(炮)1兩,肉豆蔻半兩(面裹煨香),人參(去蘆頭)半兩,木香1分。
制法上為細(xì)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溫胃,去停寒,進(jìn)飲食。主
用法用量健中丸(《普濟(jì)方》卷二十五)。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