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姜流浸膏

    來源

    為干姜經(jīng)加工制成的流浸膏。

    性狀

    為棕色的液體;有姜的香氣,味辣。

    炮制

    取干姜粉1000g,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附錄ⅠO),用9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以每分鐘1~3ml的速度緩緩滲漉,收集初漉液850ml,另器保存,繼續(xù)滲漉至漉液接近無色、姜的香氣和辣味已淡薄為止,收集續(xù)漉液,在60℃以下濃縮至稠膏狀,加入初漉液,混合,濾過,分取20ml,依法測定含量,余液用90%乙醇稀釋,使含量與乙醇量均符合規(guī)定,靜置,俟澄清,濾過,即得。

    功能主治

    健胃驅(qū)風藥。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0.5~2ml,一日1.5~6ml。

    貯藏

    密封。

    摘錄《中國藥典》
更多中藥材
  • 處方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川椒、烏梅。功能主治理中安蛔。主摘錄《金匱翼》卷七......
  • 處方烏梅肉9克 黃連 蜀椒 藿香 檳榔各3克 胡粉 白礬各1.5克制法上藥為散。功能主治吐蛔。所吐蛔蟲,色赤成團而活,屬熱者。用法用量每服9~12克,水煎如糊,空腹時服。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四......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回春》卷二:安蛔湯處方人參7分,白術(shù)1錢,茯苓1錢,干姜(炒黑)5分,烏梅2個,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銼。功能主治傷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回春》卷二明·《萬病回春》:安蛔湯出處安蛔湯,出自明·《萬病回春》。本方又名“理中安蛔湯”......
  • 《醫(yī)宗說約》卷四:安蛔理中湯處方參、術(shù)、烏梅、川椒、炮姜、白茯苓、生姜。功能主治蛔厥,手足冷。用法用量水煎服。手足冷甚,加附子;嘔,加半夏、陳皮、生姜汁;蛔吐不止,加苦楝根、黃連、細辛;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摘錄《醫(yī)宗說約》卷四《醫(yī)學入門》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