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當(dāng)歸3.6克 川芎3克 白芍(酒炒)6克 生地黃(酒炒)2.4克 熟地黃(姜汁炒)2.4克 白術(shù)(去蘆)3克 白茯苓(去皮)3克 南星(姜汁炒)3克 半夏(姜汁炒)3克 陳皮(鹽水洗)2.4克 桃仁(去皮)1.8克 紅花(酒洗)1.2克 天麻3克 羌活1.8克 防風(fēng)1.8克 黃芩(酒炒)2.4克 酸棗仁(炒)2.4克 黃柏(去皮,酒炒)0.9克 薄桂1.8克 甘草(炙)1.2克 牛膝(去蘆,酒洗)2.4克
上銼一劑。
治中風(fēng)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及語宮費(fèi)力,呵欠噴嚏,面目口眼歪斜寬弛,頭目眩暈,痰火熾盛,筋骨時(shí)痛,頭或痛,心悸。
水煎,入竹瀝、姜汁少許,溫服。
手不遂,倍黃芩、薄桂;足不遂,倍黃柏、牛膝。
愈風(fēng)潤燥湯
當(dāng)歸1錢2分,川芎1錢,白芍(酒炒)2錢,生地黃(酒炒)8分,熟地黃(姜汁炒)8分,白術(shù)(去蘆)1錢,白茯苓(去皮)1錢,南星(姜汁炒)1錢,半夏(姜汁炒)1錢,陳皮(鹽水洗)8分,桃仁(去皮)6分,紅花(酒洗)4分,天麻1錢,羌活6分,防風(fēng)6分,黃芩(酒炒)8分,酸棗仁(炒)8分,黃柏(去皮,酒炒)3分,薄桂6分,甘草(炙)4分,牛膝(去蘆,酒洗)8分。
上銼1劑。
中風(fēng),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語言費(fèi)力,呵欠噴嚏,面目口眼斜寬馳,頭目眩暈,痰火熾盛,筋骨時(shí)痛,頭或痛,心悸。
愈風(fēng)潤燥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二)。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當(dāng)歸3.6克 川芎3克 白芍(酒炒)6克 生地黃(酒炒)2.4克 熟地黃(姜汁炒)2.4克 白術(shù)(去蘆)3克 白茯苓(去皮)3克 南星(姜汁炒)3克 半夏(姜汁炒)3克 陳皮(鹽水洗)2.4克 桃仁(去皮)1.8克 紅花(酒洗)1.2克 天麻3克 羌活1.8克 防風(fēng)1.8克 黃芩(酒炒)2.4克 酸棗仁(炒)2.4克 黃柏(去皮,酒炒)0.9克 薄桂1.8克 甘草(炙)1.2克 牛膝(去蘆,酒洗)2.4克
制法上銼一劑。
功能主治治中風(fēng)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及語宮費(fèi)力,呵欠噴嚏,面目口眼歪斜寬弛,頭目眩暈,痰火熾盛,筋骨時(shí)痛,頭或痛,心悸。
用法用量水煎,入竹瀝、姜汁少許,溫服。
手不遂,倍黃芩、薄桂;足不遂,倍黃柏、牛膝。
摘錄《萬病回春》卷二《回春》卷二:加減潤燥湯別名愈風(fēng)潤燥湯
處方當(dāng)歸1錢2分,川芎1錢,白芍(酒炒)2錢,生地黃(酒炒)8分,熟地黃(姜汁炒)8分,白術(shù)(去蘆)1錢,白茯苓(去皮)1錢,南星(姜汁炒)1錢,半夏(姜汁炒)1錢,陳皮(鹽水洗)8分,桃仁(去皮)6分,紅花(酒洗)4分,天麻1錢,羌活6分,防風(fēng)6分,黃芩(酒炒)8分,酸棗仁(炒)8分,黃柏(去皮,酒炒)3分,薄桂6分,甘草(炙)4分,牛膝(去蘆,酒洗)8分。
制法上銼1劑。
功能主治中風(fēng),左半身不遂,手足癱瘓,語言費(fèi)力,呵欠噴嚏,面目口眼斜寬馳,頭目眩暈,痰火熾盛,筋骨時(shí)痛,頭或痛,心悸。
用法用量愈風(fēng)潤燥湯(《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二)。
手不遂,倍黃芩、薄桂;足不遂,倍黃柏、牛膝。
摘錄《回春》卷二